[实用新型]一种盾构隧道的二衬变形缝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44110.2 | 申请日: | 2020-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54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吴立鹏;杨卫星;卢方伟;熊永华;彭定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D11/00;E21D11/10 |
| 代理公司: | 武汉谦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1 | 代理人: | 王力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沌***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隧道 变形缝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盾构隧道的二衬变形缝结构,包括背贴式止水带、Ω型止水带、压板、封堵层和柔性的缓冲板,背贴式止水带设置在盾构隧道的二衬外侧,缓冲板设置在变形缝内,并靠近二衬的变形缝的外端,以在变形缝的内端形成密封槽,且密封槽与二衬内侧预制的凹槽连通,Ω型止水带、压板和封堵层顺次层叠设置在凹槽内,Ω型止水带的突出部位于密封槽内,压板与二衬连接固定,密封槽内填充有密封固定部。本实用新型在二衬结构内侧设置Ω型止水带,在高内水压的作用下Ω型止水带向二衬结构外侧挤密,结合密封槽内的密封固定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并且变形缝结构的使用与二衬浇筑施工互补影响,极大方便了现场施工,加快了二衬施工工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盾构隧道的二衬变形缝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技术中,在进行盾构隧道施工时,沿着隧道掌子面向前开进,而其后已挖成的坑道四面则需要加固,通常都需要采用二衬加固,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实际中,在进行二衬施工时,为了保证防水性能,通常需要在二衬内采取中埋式止水带,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埋设止水带会非常不方便,另外,由于盾构隧道二衬的厚度比较薄,采取中埋式止水带时,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会造成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凝固后容易产生缺陷,存在结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盾构隧道的二衬变形缝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盾构隧道的二衬变形缝结构,所述二衬内外贯通设置有变形缝,且在盾构隧道内浇注所述二衬时在其内侧形成有凹槽,所述变形缝结构包括背贴式止水带、Ω型止水带、压板、封堵层和柔性的缓冲板,所述背贴式止水带设置在盾构隧道的二衬外侧,所述缓冲板设置在所述变形缝内,并位于所述变形缝的外端,以在所述变形缝的内端形成密封槽,且所述密封槽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Ω型止水带、压板和封堵层顺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Ω型止水带的突出部位于所述密封槽内,所述压板与所述二衬连接固定,并将所述Ω型止水带压固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密封槽内填充有由密封胶凝固形成的密封固定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盾构隧道的二衬变形缝结构,将传统的中埋式止水带改成在二衬结构内侧设置Ω型止水带,这样在高内水压的作用下,Ω型止水带向二衬结构外侧挤密,结合所述密封槽内的密封固定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并且变形缝结构的使用与二衬浇筑施工互补影响,极大方便了现场施工,加快了二衬施工工期,同时,在二衬结构的内侧施工,不受盾构隧道空间狭小的限制,施工安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背贴式止水带沿着盾构隧道的纵向方向对称分布于所述变形缝的两侧。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背贴式止水带沿着盾构隧道的纵向方向对称分布于所述变形缝的两侧,可以保证整个背贴式止水带的稳定性,有效减少由于外部压力导致其形变、异位等造成的防水效果不佳的影响。
进一步:所述Ω型止水带的突出部朝向所述二衬的内侧,且所述Ω型止水带的突出部的宽度与所述密封槽的宽度相等。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Ω型止水带的突出部朝向所述二衬的内侧设置,这样在高内水压的作用下,Ω型止水带向二衬结构外侧挤密,越压越紧,从而可以保证其防水效果,同时,将所述Ω型止水带的突出部的宽度与所述密封槽的宽度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所述Ω型止水带的稳定性,减小在外力作用下出现的异位。
进一步:所述的盾构隧道的二衬变形缝结构还包括两层防水层,两层所述防水层分别位于所述Ω型止水带的内外两侧。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层所述防水层,可以使得所述Ω型止水带与所述二衬之间以及所述Ω型止水带与所述压板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44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体育训练用多功能架
- 下一篇:多进单出信号转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