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串联泵举升管柱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554415.4 | 申请日: | 2020-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717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马威;商建营;侯天佑;曾文波;徐海波;黄帅;董晓晨;代立可;郭振凯;栾睿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F04B47/00;F04C2/107;F04C11/00;E21B17/00;F04B53/10;F04B5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窦雪龙;赵燕力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串联 泵举升 管柱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串联泵举升管柱,包括:油管;柱塞泵,同轴设置在油管内,柱塞泵的上端和下端均与抽油杆连接;螺杆泵驱动装置,同轴设置在油管中并位于柱塞泵的下方,螺杆泵驱动装置包括中心管、驱动杆和单向轴承,中心管通过转动轴承同轴套设在油管内,中心管的内壁设置有固定键,驱动杆上端与抽油杆固定连接,驱动杆的下端置于中心管内部,驱动杆的外周设置有与固定键配合的螺旋槽,单向轴承外圈与中心管下端的内壁固定连接;螺杆泵和油管锚,螺杆泵的转子上端与单向轴承的内圈连接,油管锚与螺杆泵的转子下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能够降低现有技术中容易发生断杆事故的问题,提高整体装置的下入深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抽油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串联泵举升管柱。
背景技术
螺杆泵与柱塞抽油泵相比具有可一定程度上防砂卡,可抽吸一定粘度的液体、抽吸平稳有一定控水效果等优点,螺杆泵通过上部抽油杆旋转带动螺杆泵转子旋转从而实现举升井下液体。当螺杆泵下入深度超过1500米以上时,螺杆泵使用的插接式抽油杆承受较大扭矩,极容易发生断杆事故,而井下驱动螺杆泵装置需要在井下下入电机,配套的井下电缆等价格较高,上述问题限制了螺杆泵在深井中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串联泵举升管柱,以达到消除使用时出现的断杆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串联泵举升管柱,包括:油管;柱塞泵,同轴设置在油管内,柱塞泵的上端和下端均与抽油杆连接;螺杆泵驱动装置,同轴设置在油管中并位于柱塞泵的下方,螺杆泵驱动装置包括中心管、驱动杆和单向轴承,中心管通过转动轴承同轴套设在油管内,中心管的内壁设置有固定键,驱动杆上端与抽油杆固定连接,驱动杆的下端置于中心管内部,驱动杆的外周设置有与固定键配合的螺旋槽,单向轴承外圈与中心管下端的内壁固定连接;螺杆泵和油管锚,螺杆泵的转子上端与单向轴承的内圈连接,油管锚与螺杆泵的转子下端连接。
进一步地,油管内间隔设置有上过流短接和下过流短接,上过流短接和下过流短接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支撑转动轴承的容纳空间,且上过流短接设置有轴向布置的上过流孔,下过流短接设置有轴向布置的下过流孔。
进一步地,中心管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径向外凸缘,径向外凸缘挂接于上过流短接处的转动轴承上。
进一步地,柱塞泵包括:外管,下端设置有下接头;泵筒,同轴间隔套设在外管内,且泵筒与外管之间形成沉砂空间;长柱塞总成,包括活塞本体、进液接头和连接杆,活塞本体密封穿设在泵筒中,且活塞本体能够相对于泵筒滑动,进液接头与活塞本体的下端连接,进液接头上设置有进液孔,连接杆的上端与进液接头连接,连接杆的下端用于连接下游的井下工具,且连接杆能够随活塞本体移动;底阀总成,上端与泵筒的下端连接,底阀总成的下端外部与下接头的上端内壁抵接,连接杆的下端穿过底阀总成并置于底阀总成的外侧。
进一步地,底阀总成包括:底阀座,上端与泵筒的下端连接,底阀座沿轴向方向设置有锥形阀孔;锥形游动阀,套设固定在连接杆外周并能够随连接杆移动,锥形游动阀能够坐封在锥形阀孔处。
进一步地,长柱塞总成的长度大于泵筒的长度,且活塞本体的上端始终置于泵筒的上端外侧。
进一步地,活塞本体上设置有:挡砂环,活塞本体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挡砂环,挡砂环能够与泵筒的内壁密封;刮砂环,设置在活塞本体下端处挡砂环与进液接头之间。
进一步地,外管与泵筒之间设置有多个十字花扶正器,多个十字花扶正器间隔设置在沉砂空间处。
进一步地,外管的上端连接有上接头,上接头的下端内壁设置有内径逐渐减小的引导斜面,引导斜面处设置有沉砂孔,沉砂孔的下端与沉砂空间连通,且沉砂孔的轴线与外管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串联泵举升管柱还包括缓冲器,设置在油管内并位于柱塞泵与螺杆泵驱动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缓冲器下方连接的抽油杆通过脱接器与驱动杆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544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锈钢涂装废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防爆型电源的矿下用机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