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了给药、引流和封堵功能的肠瘘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281770.9 | 申请日: | 2020-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31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幼生;郑磊;姚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J15/00;A61B17/00;A61M2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朱成之;周荣芳 |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引流 封堵 功能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了给药、引流和封堵功能的肠瘘处理装置,其包含:用于给药或引流的导管;固定在导管上的堵片;及,若干固定件,用于在使用状态下将堵片固定在肠瘘处;其中,堵片将导管分隔成第一段、第二段,第一段的端口配设活动密封件。本实用新型的肠瘘处理装置,不仅能隔绝肠瘘内外,还能根据需要为病患输注肠内营养或引流消化液,防止消化液返流腐蚀或污染堵片,堵片的特殊设置可以均匀分布受力,不易移位,封堵效果良好,促进肠瘘患者恢复,方便肠瘘患者管理。且由于可防止消化液自肠道溢出,通过内置导管给药(肠内营养)或引流都可以尽量减少气溶胶逸散,对于当前肠瘘患者的疫情防治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商业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集成了给药、引流和封堵功能的肠瘘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肠瘘是指在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前者称内瘘,后者为外瘘。肠瘘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肠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瘘的治疗目的是设法闭合瘘管,恢复肠管的连续性,纠正肠液外溢所致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
腹腔开放是救治严重创伤、重度腹腔感染、腹腔间隙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腹腔开放后需要临时腹腔关闭(temporary abdominal closure,TAC),然而TAC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如需要大量的医疗护理工作量,引起腹壁缺损、腹腔内脏器膨出以及形成肠空气瘘(enteroatmospheric fistula,EAF),尤其是一旦发生EAF则成为临床上治疗的噩梦。
EAF是随着腹腔开放应用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消化道瘘,其特点是肠管破裂直接与空气相通,瘘口周围没有软组织、皮肤的覆盖,因此肠液的外瘘以及创面的感染是治疗的难点。文献报道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的发生率在25%,死亡率为42%。EAF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肠液的丢失会引起水电解质酸碱等内环境的紊乱并导致营养不良,同时肠液的污染腐蚀会导致开放创面的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全身性感染。
目前肠空气瘘的治疗仍以确定性手术为主。在等待确定性手术的这个阶段,需要控制漏出肠液对开放创面的腐蚀及感染,保护创面,及早恢复肠内营养等。文献报道的处理方式一类是肠瘘口内放置引流管进行被动引流,另一类是在瘘口套置造口袋,引流肠液(相当于造口)。这两类方法主要是着眼于引流肠液、保持创面清洁,但是肠液丢失引起的内环境紊乱以及营养不良未有很好的治疗手段。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已有文献报道在胃肠道检出,因此,对于瘘口的处理状况更是临床医护人员防护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治疗肠皮肤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ECF)的过程中我们前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了控制ECF患者的肠液瘘出,黎介寿院士实用新型了片堵法(CN203042342U)。在ECF患者应用片堵法可以临时恢复肠道的连续性,避免肠液外溢,从而起到肠腔隔绝的作用,可以不用引流肠液,为择期确定性手术创造条件。同时,相较于ECF,虽然EAF瘘口周围为腹腔开放创面,缺少上皮组织的覆盖,但是应用片堵法进行肠腔隔绝同样适用于EAF,尤其是片堵后没有肠液经EAF瘘口流出,从而可以更轻松地控制腹腔开放创面的感染。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使用传统的薄层硅胶片进行肠腔隔绝虽然可以对肠腔进行隔绝,但是该装置不能行减压及给药。
临床实践中,肠外瘘发生后,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丢失,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加强,可出现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为提高治愈率,必须有加强营养的手段。另外,对于肠瘘远端梗阻,还需要引流减压。
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肠瘘处理装置,集成给药、引流和封堵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肠道隔绝装置的缺陷,设计了一种肠瘘处理装置,不仅可对肠瘘进行隔绝,还可以局部引流减压或者给药,如肠内营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817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餐配送的阻隔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污泥污水的卸料传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