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大直径钢绞线的U型梁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206882.8 | 申请日: | 2020-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4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伟;岳章胜;万淑敏;刘彬;张焕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00 | 分类号: | E01D2/00;E01D19/00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杨秉利 |
| 地址: | 266061 山东省青岛市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直径 钢绞线 型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大直径钢绞线的U型梁,包括外侧腹板及其顶部的翼缘板、内侧腹板及其顶部的翼缘板、底板、支座预埋钢板、抗震挡块预埋钢板及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置于波纹管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泄水孔及吊装孔,其特点是:所述内侧腹板的下部向腹板内侧弯曲,所述钢绞线的直径Φ至少为17.8mm,底板内设置的所述钢绞线最小间距至少为75mm。U型梁的截面结构合理紧凑、利用率高,节省材料。在保证U型梁断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增大U型梁的跨越能力,并显著改善梁体受力,保证施工的便捷性,从而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采用大直径钢绞线的U型梁。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U梁的内侧腹板为直腹板,如图1所示,U梁内预应力通常采用Φ15.2mm(1×7)钢绞线。国内钢绞线的规格按结构分主要有两根、三根、七根、十九根钢丝捻制的钢绞线。二十世纪初国内较多采用Φ12.7mm(1×7)钢绞线,目前,国内基本上采用Φ15.2mm(1×7)钢绞线,大直径钢绞线(指直径Φ17.8mm及以上的钢绞线)仅在采矿行业少量采用。目前,国内工程中通常应用的钢绞线直径大小偏低,为了保证结构经济,受力合理,直腹板需进行倒角,减少横向跨径,进一步减少了U梁的底面尺寸。由于U梁截面宽度较窄,先张钢绞线需避让支座预埋钢板、抗震挡块预埋钢板、泄水孔、吊装孔,钢绞线布置宽度十分有限,钢绞线间距太小,造成施工不便。而且,还存在U梁在断面不变的前提下跨越能力不易提高的难题。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采用大直径钢绞线的U型梁,可以解决U型梁在断面不变的前提下跨越能力不易提高的难题,其截面结构合理、利用率高,节省材料。这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大直径钢绞线的U型梁,其截面结构合理紧凑、利用率高,节省材料,在保证U型梁断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增大U型梁的跨越能力,并显著改善梁体受力,保证施工的便捷性,从而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采用大直径钢绞线的U型梁,包括外侧腹板及其顶部的翼缘板、内侧腹板及其顶部的翼缘板、底板、支座预埋钢板、抗震挡块预埋钢板及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置于波纹管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泄水孔及吊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腹板的下部向腹板内侧弯曲,所述钢绞线的直径Φ至少为17.8mm,所述底板内设置的所述钢绞线最小间距至少为75mm。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底板内设置的所述钢绞线的形心靠近所述底板的底面。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侧腹板为流线弧形。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厚度为260mm,所述底板内设置的所述钢绞线的形心与所述底板底面的距离为119.5mm。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型梁为单线U型梁,所述单线U型梁顶宽为5420mm,所述支座预埋钢板、抗震挡块预埋钢板、吊装孔的中心位置与所述底板中心线的距离分别为1910mm、1340mm、1210/1690mm,所述泄水孔的中心位置设置在所述底板中心线上。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将两片所述U型梁并排设置,两片所述U型梁的截面形状对称,且两片所述U型梁的内侧腹板靠近并通过阻尼器连接。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尼器横向设置,且阻尼器的两端分别通过锚具与两片所述U型梁的内侧腹板实现横向柔性连接。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片所述U型梁通过3组所述阻尼器连接,3组所述阻尼器分别设置于所述U型梁的纵向梁端及跨中,所述阻尼器为液压式粘滞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068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