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202268.4 | 申请日: | 2020-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65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赖素建;陈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刘金峰 |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总成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车门饰板总成包括内饰板和支撑件,内饰板包括大基板和中嵌板,大基板位于中嵌板上方并与中嵌板相对接,且限定出条形的对接部,内饰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部和启闭部,支撑件安装在对接部上位于启闭部的一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使用户肩部吸收了较大的侧碰力,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增加,车辆碰撞事故也随之增加,在这些碰撞事故中,车辆侧面碰撞事故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在侧面碰撞过程中,用户的头部、胸部、腹部和臀部等为重点保护区域。现有技术中,在没有侧面安全气囊的情况下,侧面碰撞发生时,用户的上述关键部位和车辆门内饰板直接接触,在有效地降低用户关键部位的伤害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以使用户肩部吸收较大的侧碰力,降低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包括内饰板和支撑件,所述内饰板包括大基板和中嵌板,所述大基板位于所述中嵌板上方并与所述中嵌板相对接,且限定出条形的对接部,所述内饰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部和启闭部,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对接部上位于所述启闭部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的厚度为20-70mm,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转动部到所述启闭部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0mm,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大基板到所述中嵌板方向上的长度为30-150mm。
可选的,所述大基板在所述对接部连接有翻边,所述翻边搭接安装在所述中嵌板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安装板和第一筋板,所述安装板覆盖在所述翻边上,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筋板的一端穿设过所述安装孔后焊接安装在所述翻边上,且所述第一筋板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上。
可选的,所述内饰板还包括侧板,所述翻边通过所述侧板安装在所述大基板上,所述翻边与所述大基板分别一一对应地垂直连接在所述侧板上相对设置的两边,以形成凸台。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贴合在所述凸台上,所述连接板沿厚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接,所述连接板沿厚度方向的第二端抵接在所述大基板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二筋板,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沿靠近所述启闭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筋板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二筋板的第二端朝靠近所述启闭部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减重孔。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为一体注塑成型。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门内钣金,还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车门饰板总成,所述门饰板卡接安装在所述车门内钣金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用户坐在车内,肩部对应在对接部上位于启闭部的一端,将支撑件安装在该对接部上位于启闭部的一端后,当发生侧面碰撞时,侧碰力通过支撑件先传递到肩部,从而使用户的肩部吸收较大的侧碰力后被推开,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门饰板总成的第一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门饰板总成的第二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022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结构稳定的纸板包装
- 下一篇:一种基于新型浮标的水质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