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气呼气两用电子峰速仪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74756.9 | 申请日: | 2020-0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49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吴秀凤;吴锐荣;丁永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5/087 | 分类号: | A61B5/087 |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张晓丽 |
| 地址: | 21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气 呼气 两用 电子 峰速仪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吸气呼气两用电子峰速仪,该峰速仪包括峰速仪本体、游标装置、咬嘴和气流调节装置,峰速仪本体内设置有第一腔室,咬嘴可拆卸的设置于峰速仪本体的左端,气流调节装置可拆卸的设置于咬嘴和峰速仪本体之间,气流调节装置内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腔室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第一挡板按圆周均分隔为若干第一扇型部,相邻的两个第一扇型部上设置有孔径不同的阻力孔,第二挡板和第二腔室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第二挡板设有一个和第一扇型部面积相同的第二扇型部,第二扇型部左右贯通设置,借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将呼气峰流速仪和吸气峰流速仪合为一体使用,提高了使用及携带的便捷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峰速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气呼气两用电子峰速仪。
背景技术
目前,呼吸系疾病患者特别是哮喘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需要通过呼气峰流速仪测定自身的哮喘情况,以便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规范治疗,呼气峰速仪通过患者所呼出的气体测定数值,并通过呼气峰速仪和电脑或手机的联网,将该数值自动传输至电脑或手机,对数值进行分析得出自身的哮喘情况分析。
吸入疗法是慢性阻塞性性肺疾病的首选治疗和主要治疗方法,干粉吸入器(DPI)是目前常用的吸入药物递送装置,由于其存在一定的内部阻力,所以患者必须达到有效的吸气流量,才能释放出可吸入性的药物颗粒而发挥药效,所以吸气能力是吸入疗法的关键因素之一,吸气峰流速仪即通过空气阻力测定呼吸系疾病患者的吸气能力。
但是,由于当呼吸系疾病患者需要同时测定哮喘情况和吸气能力时,需同时购买呼气峰流速仪和吸气峰流速仪并分别进行测定,降低了使用及携带的便捷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吸气呼气两用电子峰速仪,能够将呼气峰流速仪和吸气峰流速仪合为一体使用,提高了使用及携带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吸气呼气两用电子峰速仪,该峰速仪包括峰速仪本体、游标装置、咬嘴和气流调节装置;
峰速仪本体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呈左端开口设置,游标装置设置于第一腔室内,游标装置随第一腔室内气体流动的方向进行移动;
咬嘴可拆卸的设置于峰速仪本体的左端,咬嘴和第一腔室之间相连通,患者通过咬嘴向第一腔室内吹入气体或吸出气体;
气流调节装置可拆卸的设置于咬嘴和峰速仪本体之间,气流调节装置内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腔室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第一挡板的前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挡板按圆周均分隔为若干第一扇型部,相邻的两个第一扇型部上设置有孔径不同的阻力孔,第二挡板和第二腔室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第二挡板的后侧固定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第二挡板隔成一个和第一扇型部面积相同的第二扇型部,第二扇型部左右贯通设置,第二挡板通过转动调整峰速仪本体内的气流阻力。
当患者需要进行呼气测定时,将咬嘴直接安装于峰速仪本体的左端,患者通过咬嘴向第一腔室中吹入气体,游标装置根据第一腔室内的气流方向向右端进行移动,患者可根据移动后的游标装置进行读数,完成呼气数值的测定。当患者需要进行吸气测定时,将气流调节装置安装于咬嘴和峰速仪本体之间,并通过转动第二挡板选择不同的阻力孔,用于调节第一腔室内的气流阻力,转动结束后,患者通过咬嘴从第一腔室中吸出气体,游标装置根据第一腔室内的气流方向向左端进行移动,患者可根据移动后的游标装置进行读数,完成吸气能力数值的测定,本实用新型即可进行呼气数值的测定,也可进行吸气能力的测定,提高了使用和携带的便捷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相接触,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用于确定第一腔室内的气体仅可通过选定的阻力孔,提高了改变气流阻力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未经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747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