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023844.9 | 申请日: | 2020-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50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 发明(设计)人: | 邵振华;董凯军;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4D11/02 | 分类号: | F24D11/02;F24D19/10;F25B47/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周友元;莫瑶江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空气 源热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单元和水循环单元;制冷剂循环单元包括压缩机、四通阀、相变蓄能箱、室内换热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节流装置及室外换热器;水循环单元包括相变蓄能箱、第六电磁阀、水泵及室外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利用相变蓄能箱当中的相变材料在并联制热蓄能模式、串联制热蓄能模式或者蓄能模式蓄热,放能制热模式时将相变材料蓄存的热量传递至室外换热器来充当系统主要低位热源,室外换热器表面无结霜现象出现,同时能够实现室内冬季持续供热,舒适性得到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是一种节能的供热设备,在国内的商业民用建筑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在相对湿度较高、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运行时,空气源热泵的室外机翅片将会结霜。
常用的除霜方式主要有逆循环除霜、热气旁通除霜及蓄能除霜3种。逆循环除霜利用四通阀改变制冷剂流向,除霜能量来自于压缩机耗功和从室内吸收的热量。热气旁通除霜不改变制冷剂流向,使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通过旁通管路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蓄能除霜通过在传统的空气源热泵中增设相变蓄能箱,将热泵运行时的部分余热贮存起来,作为热泵除霜时的低位热源,解决传统除霜能量主要来源于压缩机问题,从而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稳定,但是四通阀需频繁换向实现冬季制热模式与除霜模式之间的切换,易磨损且噪音较大,系统参数变化较大,同时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除霜模式运行时,无压缩机向室内供热,室内环境舒适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利用相变蓄能箱当中的相变材料在并联制热蓄能模式、串联制热蓄能模式或者蓄能模式蓄热,放能制热模式时将相变材料蓄存的热量传递至室外换热器来充当系统主要低位热源,室外换热器表面无结霜现象出现,能够实现室内冬季持续供热,舒适性得到显著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单元和水循环单元;所述制冷剂循环单元通过相变蓄能箱及室外换热器与所述水循环单元连接;所述制冷剂循环单元包括压缩机、四通阀、相变蓄能箱、室内换热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节流装置及室外换热器;所述水循环单元包括相变蓄能箱、第六电磁阀、水泵及室外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四通阀相连接,四通阀与第一电磁阀及第二电磁阀相连接,第一电磁阀与室内换热器及第三电磁阀相连接,第二电磁阀与相变蓄能箱相连接,室内换热器与第五电磁阀相连接,相变蓄能箱与第三电磁阀及第四电磁阀相连接,第四电磁阀及第五电磁阀与节流装置相连接,节流装置与室外换热器相连接,室外换热器与四通阀相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单元;所述相变蓄能箱与第六电磁阀相连接,第六电磁阀与水泵相连接,水泵与室外换热器相连接,室外换热器与相变蓄能箱相连接,形成水循环单元。
优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为双通道管翅式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或毛细管。
优选地,所述相变蓄能箱通过相变材料PCM对制冷工质进行能量交换并进行储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冬季通过切换电磁阀可获取制热、并联制热蓄能、串联制热蓄能、蓄能及放能制热五种运行模式,五种运行模式下四通阀始终逆向运行,无需改变制冷剂流向,克服了常规蓄能除霜空气源热泵冬季四通阀切换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在蓄能除霜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型双通道翅片式换热器,利用相变蓄能箱当中的相变材料在并联制热蓄能模式、串联制热蓄能模式或者蓄能模式蓄热,放能制热模式时将相变材料蓄存的热量传递至室外换热器来充当系统主要低位热源,室外换热器表面无结霜现象出现,能够实现室内冬季持续供热,解决了常规蓄能除霜空气源热泵制热模式与除霜模式相互切换带来的舒适性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238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升降定位辊床
- 下一篇:一种便于转场的变幅动滑轮组收放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