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结构及相关的接线结构和电气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640547.X | 申请日: | 202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8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清;钱自信;潘室佐;韩雅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J15/02 | 分类号: | F16J15/02;H01R13/52 |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7 | 代理人: | 娄烨明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结构 相关 接线 电气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密封结构及相关的接线结构和电气设备,所述密封结构用于与具有多边形截面的第一物体的侧面过盈配合,并包括:第一刚性件、第二刚性件和第三刚性件。其中,第一刚性件、第二刚性件均与第一物体螺接并使得各侧密封面与第一物体的相应侧面紧密配合,且各延展面与第一物体的相应侧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第三刚性件与其他两刚性件均螺接,以使得其侧密封面与第一物体的相应侧面紧密配合。本发明的密封结构适于对母排式接线结构进行刚性密封,因而不存在受热熔化、老化或松脱的问题,进一步适于实现电气模块的防护式接线和电气设备的分区防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来讲,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及相关的接线结构和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气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其内的电气模块常由于水汽和灰尘的引入而降低寿命,而水汽和灰尘的引入常发生于用户打开电气设备的柜门对电气模块进行接线操作的过程,又或者是风机抽入外界空气对电气模块散热的过程。
针对于此,现有技术提出了分区防护方案,即在电气设备中通过设置隔板来形成防护等级不同的区域,并将防护要求高的模块或器件置于高防护等级区,将防护要求较低的模块或器件置于低防护等级区。如此一来,例如通过将接线母排这样需要与用户交互的器件或模块设于低防护等级区,便可以避免由于交互而引入水汽和灰尘并对重要模块或器件造成影响。
然而即便如此,位于不同防护等级区的模块或器件仍可能需要通过接线结构建立电连接关系。尤其是在大电流环境下通常需要使用铜排等母排结构进行接线,由于母排要穿过隔板并伸入不同的防护等级区,且基于装配便利性、通配性和制造精度等因素的考虑,只能将母排与隔板进行间隙配合,这样便还需要对二者配合所形成的间隙进一步密封处理。
在实际实施时,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灌密封胶、填充泡棉等两种方式进行密封处理,然而母排在通过大电流时所产生的热量常常造成密封胶熔化、泡棉老化等情况;此外,泡棉在间隙较大时还存在脱落的可能。换言之,上述缺陷均表明现有的密封方式难以对母排式接线结构进行有效密封,使得电气设备无法真正地实现分区防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及相关的接线结构和电气设备,所述密封结构适于对母排式接线结构进行有效且稳定的密封,不存在受热融化、老化或松脱等问题,进一步适于实现电气模块的防护式接线和电气设备的分区防护。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技术方案一:一种密封结构,用于与具有多边形截面且垂直于该多边形截面延伸的第一物体的侧面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物体至少具有依次相交的第一侧面、第三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形成第二夹角;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刚性件,其具有彼此形成第三夹角的第一侧密封面和第一延展面,所述第三夹角互补于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刚性件适于与所述第一物体螺接以使所述第一侧密封面紧密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并使所述第一延展面与所述第三侧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刚性件,其具有彼此形成第四夹角的第二侧密封面和第二延展面,所述第四夹角互补于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刚性件适于与所述第一物体螺接以使所述第二侧密封面紧密配合于所述第二侧面,并使所述第二延展面与所述第三侧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第三刚性件,其具有第三侧密封面;所述第三刚性件适于与所述第一刚性件和第二刚性件均螺接并使所述第三侧密封面与所述第一延展面、第二延展面和第三侧面均紧密配合。
在技术方案一中,通过多个刚性件与第一物体建立螺纹紧配合关系,使得各刚性件的相应侧密封面均能与第一物体的侧面紧密配合。换言之,密封结构通过刚性形式的面面紧配合与第一物体建立了过盈配合关系,因而适于以其为物质基础进一步对以第一物体为轴所形成的轴孔结构进行密封,且得益于刚性件和螺纹连接方式的稳定特性,不存在受热熔化、老化或松脱等缺陷,因而可以保证稳定的密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05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胶辊衬套加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钢琴教学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