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623957.3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05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B60L53/302;B60L53/51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角度 电车 充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具体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顶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壳体。本发明通过在底座的顶端和连接槽内部的顶端之间设置有旋转机构,当需要对充电桩的角度进行调节时,启动固定连接底座顶端一侧的第二驱动电机带动调节齿轮转动,并且调节齿轮和调节齿条相啮合,达到了带动调节齿条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槽转动,同时固定连接在连接槽内部顶端的四组万向轮底部也在滑轨的内部滑动,从而达到了对充电桩进行支撑且旋转的目的,并且稳定柱在随着连接槽的转动而转动,达到了对设备进行支撑稳定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可快捷且稳定的对充电桩的角度进行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国家的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逐渐增多,新能源相较传统的内燃车节能效果好,使用时污染较少,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新能源汽车相较内燃车不需要使用汽油来驱动,依靠电能来对新能源车进行驱动,也因此需要定时对其进行充电,充电桩如同加油机一样可以给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相较加油机安全性也更高,但以往的加油机在使用时不能调节角度,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由此一种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应运而生,但现有的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1)传统的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稳定性较低,不能稳定的对充电桩的角度进行调节;
(2)传统的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安全性较低,不能对充电端口的高度进行调节;
(3)传统的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环保效益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稳定性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调节角度的电车充电桩,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顶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壳体内部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控板,所述壳体内部一端的底部设置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设置有两组,所述壳体内部底端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信息处理模块,所述壳体的两侧的中间位置处分别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顶板的顶端设置有节能结构,所述壳体两侧底部的前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充电线,所述壳体两侧中间位置处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的前端分别和充电线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前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壳体前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散热网,所述底座的顶端和连接槽内部的顶端之间设置有旋转机构。
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稳定柱,所述稳定柱活动连接在底座顶端的中间位置处和连接槽内部顶端的中间位置处之间,所述连接槽内部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调节齿条,所述底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底座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调节齿轮,所述调节齿轮和调节齿条相啮合,所述连接槽内部的顶端均匀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底端分别嵌在滑轨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滑轨以及调节齿条分别呈环型,且滑轨的直径小于调节齿条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万向轮设置有四组,所述万向轮在连接槽内部的顶端呈环形分布。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由固定壳、驱动轴、连接杆、调节块、预留槽和第一驱动电机组成,所述固定壳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两侧的中间位置处,所述固定壳的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固定壳内部两端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分别活动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顶端分别贯穿固定壳的顶端和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外部的顶端分别设置有调节块,所述固定壳的一侧分别设置有预留槽,所述调节块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分别贯穿预留槽的内部和充电座的一侧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未经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39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点蒸发源卷绕镀膜机
- 下一篇:一种枫香组培培养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