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617349.1 | 申请日: | 202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0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 发明(设计)人: | 匡小军;王国栋;彭承荣;黎伟;苏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5/20 | 分类号: | B60R25/20;B60R2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卢业强 |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蓝牙 钥匙 时限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包括智能手机、蓝牙控制模块、CAN总线、车身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手机与车载端建立连接后向车载端的蓝牙控制模块发送解锁指令,所述解锁指令通过CAN总线发送至车身控制模块进行认证,所述解锁指令认证通过后解锁;所述车身控制模块与蓝牙控制模块之间进行交互鉴别权限,认证通过,则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内部蓝牙钥匙自动开启启动权限计时和周期权限鉴别功能,所述智能手机与蓝牙控制模块保持蓝牙连接且车辆点火启动权限保持待启动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智能手机端与车载端建立连接后向车载端的蓝牙控制模块发送解锁指令解锁前,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注册手机蓝牙钥匙,建立车辆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蓝牙连接;
S2、所述手机蓝牙钥匙发送解锁指令,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接收解锁指令并执行相应的认证及解锁动作;
在所述智能手机端与车载端建立连接后向车载端的蓝牙控制模块发送解锁指令解锁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3、所述蓝牙控制模块和车身控制模块对蓝牙钥匙指令的有效性进行鉴别认证,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内部蓝牙钥匙状态认证为有效,则开启启动权限计时,所述手机蓝牙钥匙开启无时限控制状态;
S4、所述蓝牙钥匙有效性计时器接近设定的启动权限计时后,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向蓝牙控制模块进行蓝牙钥匙合法性鉴权认证,认证通过则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开启下一周期启动权限计时循环;
S5、无钥匙启动模块控制整车上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打开手机蓝牙连接车载蓝牙控制模块,同时登录智能手机APP输入车辆的唯一序列号及购车信息,所述手机APP将相关注册信息上传到钥匙安全管理平台,所述钥匙安全管理平台接收到有效的用户注册信息后,将所述蓝牙钥匙管理密钥同时推送到用户手机APP和车载蓝牙控制模块,所述手机APP和车载蓝牙控制模块通过蓝牙通讯进行安全认证,安全认证通过后则手机蓝牙钥匙注册成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手机蓝牙与车载蓝牙控制模块蓝牙连接成功后,用户点击手机APP内设置的虚拟解锁按键,所述手机APP将解锁指令通过蓝牙传输至蓝牙控制模块,所述蓝牙控制模块接收到有效的蓝牙控制指令后,蓝牙控制模块判断相应的解锁条件,蓝牙解锁条件满足则蓝牙控制模块将蓝牙解锁指令反馈至车身控制模块,车身控制模块接收到蓝牙控制模块发送的蓝牙解锁指令后与蓝牙控制模块进行鉴权认证,认证通过后车身控制模块执行相应的解锁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蓝牙控制模块判断蓝牙处于连接状态且连接强度大于一定值,则蓝牙控制模块向CAN总线发送蓝牙钥匙有效状态,车身控制模块接收蓝牙钥匙有效状态指令时发起蓝牙钥匙合法性鉴权认证,认证通过后且接收到蓝牙控制模块发送的蓝牙钥匙为有效状态,则车身控制模块内部蓝牙钥匙状态有效并开启启动权限计时,所述启动权限计时为设定值,手机蓝牙钥匙开启无时限控制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权限计时为设定值,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内部蓝牙钥匙有效性计时器接近设定的启动权限计时后,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向蓝牙控制模块进行蓝牙钥匙合法性鉴权认证,若认证通过,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开启新一轮启动权限计时循环,否则蓝牙钥匙有效性计时器清零,车身控制模块内部置蓝牙钥匙为无效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蓝牙钥匙的无时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权限计时为2分钟,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内部的蓝牙钥匙有效性计时器到达1分57秒时,车身控制模块再次主动与蓝牙控制模块进行蓝牙钥匙合法性鉴权认证,如果鉴权认证不通过或超过2分钟后接收到蓝牙控制模块发送的蓝牙钥匙,则自动判定蓝牙钥匙为无效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734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