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风冷却的环网柜故障诊断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95576.9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2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燕平;付勇;唐树波;王兵;陈科;谢正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铁能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张仁杰 |
| 地址: | 441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风 冷却 环网柜 故障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冷却的环网柜故障诊断方法,具体涉及环网柜监测技术领域,通过建立模式化断线故障方法数据库,并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来检测环网柜内环境温湿度、线盒内温湿度、开关室温湿度和电缆槽内温湿度,通过电流检测器和电压检测器检测各个输出/输入电缆端口的电流及电压值,将监测信号传递至计算机终端时,通过信号耦合的方式将接收的末端进行信号放大,并且获取运行中环网柜内部构件热源红外热图像,使各个线缆端口的热信息可视化,有效定位故障且便于进行分析引导,且无需通过断电的方式对故障进行检测,可实现通过实时在线监测数据来对故障信息进行判断的目的,可准确对故障且有利于对环网柜的故障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网柜监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冷却的环网柜故障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发展智能电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在配用电领域的建设目标要求我们能提供安全可靠的的智能化电器设备,配电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环网柜在我国配电网中的用量巨大,也是故障频出的配网薄弱环节,建立完善的环网柜全景在线监测网络化平台,用于故障预警和系统评估,是保证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
目前通风冷却式环网柜在使用过程中虽配备有监测模块来对环网柜中环境及状态进行监控,且环网柜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仍需专业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诊断的方式,且在检查判断时需对设备进行断电处理,断电检测过程中与通电运作检测时仍存在一定的数据差,无法实现通过实时在线监测数据来对故障信息进行判断的目的,不利于对环网柜的故障诊断,因此需一种定位准确且高效可靠的环网柜故障诊断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风冷却的环网柜故障诊断方法,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环网柜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仍需专业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诊断的方式,且在检查判断时需对设备进行断电处理,断电检测过程中与通电运作检测时仍存在一定的数据差,无法实现通过实时在线监测数据来对故障信息进行判断的目的,不利于对环网柜的故障诊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风冷却的环网柜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需建立模式化断线故障方法数据库,将各种不同故障判断及数据信息整合并且进行储存。
S2、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来检测环网柜内环境温湿度、线盒内温湿度、开关室温湿度和电缆槽内温湿度,通过电流检测器和电压检测器检测各个输出/输入电缆端口的电流及电压值。
S3、通过采集模块将S2中实时监测的数据进行收集并且集中分类整合处理。
S4、通过监测预警模块对采集分类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并且判断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值,若数据值超出预设范围,则将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反馈并形成警报信号,若数据值未超出预设范围,当前则通过数据校准重置方式返回至S2中。
S5、当数值超过预设范围值,则可采用采用信号耦合出放电信号,通过信号耦合的方式将接收的末端进行信号放大,若在耦合功分过程中出现异常数据信号时,将异常信号传递至服务器终端。
S6、通过耦合放大的信号即可实现环网柜中电流、电压、环境温度及湿度信息,利用红外热成像方式对各项信息进行预处理,从而实现各项数据可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现。
S7、通过传递至服务器终端的异常信号信息与利用红外热成像处理的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将监测的故障信息信号及热成像信号传递至计算机终端,接收信号并且与录入故障方法数据库进行对比。
S8、其次通过对比信息的不同来对故障信息进行判断,从而最终可得出故障诊断结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铁能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湖北铁能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55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