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蒸汽发生器和制氢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89049.7 | 申请日: | 2020-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6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 发明(设计)人: | 张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醇氢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1/16 | 分类号: | F22B1/16;F28D20/00;C01B3/02 |
| 代理公司: | 浙江中桓凯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76 | 代理人: | 李美宝 |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城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发生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和制氢系统。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输入部,用于输入蒸汽发生介质;输出部,用于输出蒸汽;多个输送管道,一端连通所述输入部,另一端连通所述输出部,用于输送所述蒸汽;加热部,设于所述输入部与所述输出部之间,并形成包裹多个所述输送管道的加热空间;其中,所述加热部中通有高温废气,所述高温废气能够对所述蒸汽发生介质和所述蒸汽进行加热。本发明通过所述高温废气加热所述蒸汽发生介质和所述蒸汽,降低了加热成本,实现了对所述高温废气的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和制氢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在各种新能源的研究中,氢气以完全清洁的燃烧方式以及可以再生的优势成为研究者的首选。
现有技术中,氢气的制备往往需要用到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把水加热成为热水或蒸汽的机械设备。传统的工业蒸汽发生器采用木柴、煤、柴油、天然气作为燃料加热,我国是当今世界燃煤工业蒸汽发生器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
但是,燃煤工业蒸汽发生器中煤燃烧后产生大量的高温废气,往往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产生浪费而且污染环境;而现有的制氢系统需要设置单独的电加热或是其他方式进行加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热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和制氢系统,降低了加热成本,实现了对所述高温废气的再利用,且将该热量用于制氢使用,极大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例如包括:输入部,用于输入蒸汽发生介质;输出部,用于输出蒸汽;至少一个输送管道,一端连通所述输入部,另一端连通所述输出部,用于输送所述蒸汽;加热部,设于所述输入部与所述输出部之间,并形成包裹至少一个所述输送管道的加热空间;其中,所述加热部中通有高温废气,所述高温废气能够对所述蒸汽发生介质和/或所述蒸汽进行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例如还包括:保温层,同样连接在所述输入部和所述输出部之间,套设所述加热部外部;其中,所述保温层为真空保温层或隔热保温层。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阻隔所述加热部向外部环境热量传递,减少热量损失。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例如还包括:废气输入通道,连接在所述加热部靠近所述输入部的一端,用于输入所述高温废气至加热部;废气输出通道,连接在所述加热部靠近所述输出部的一端,用于输出换热后的废气;其中,所述高温废气对至少一个所述输送管道进行加热。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降低了加热成本,实现了对所述高温废气的再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例如还包括:蓄热组件,填充在所述加热空间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所述蓄热组件能够保存所述高温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加热,避免高温废气流通速度快,热量来不及吸收就流走,采用蓄热组件后,能够对热量进行充分吸收,使热废气热量被存留在所述蓄热组件中,之后通过蓄热组件再将热量均匀的传递给待加热介质,实现对所述高温废气的再利用及热量传递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热组件例如包括:蓄热块,包裹至少一个所述输送管道;其中,所述蓄热块设有废气通孔。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所述蓄热块能够保存所述热废气中的热量,避免热废气流通速度快,热量来不及吸收就流走,采用蓄热块后,能够对热量进行充分吸收,使热废气热量被存留在所述蓄热块中,之后通过蓄热块再将热量均匀的传递给待加热介质,实现对所述热废气的再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醇氢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醇氢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90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