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楼逃生轨道及逃生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56904.4 | 申请日: | 2020-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6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宝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宝才 |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A62B1/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3000 山东省德州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楼 逃生 轨道 | ||
本发明涉及高楼逃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楼逃生轨道及逃生器,所述逃生轨道包括轨体和支架,在轨体的侧面装有齿条,该逃生轨道竖向安装在靠近窗口或阳台的建筑外墙上,它的下端伸到地面;所述逃生器包括壳体,在壳体上装有夹轨机构、刹车机构、握持手柄、限速齿轮和安全带吊耳,其中限速齿轮通过壳体内的传动齿轮与恒速机构转连接。使用时将逃生器夹在逃生轨道上,将安全带钩挂到逃生器的安全带吊耳上,即可沿轨道安全降落到地面,一条轨道可供各楼层使用。本发明的高楼逃生轨道及逃生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在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或遇到地震等意外灾害时能帮助受困人员快速逃离险境,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楼逃生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在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或意外灾害时可供多人逃生的轨道及逃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高层楼房日益增多,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必须在高层楼房里工作、学习和生活。 高层楼房的大量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环境和生活的便利,但也带来了火灾隐患多、疏散不通畅、救援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高层楼房体量庞大、设施复杂、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危害很多人的生命,现有的地面消防装备举升高度有限,无法从外部对高楼层人员实施救援,因而导致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时有发生,在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时如何让人们快速逃离险境,至今仍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此外,由于高层楼房的电梯井、通风井、管道井等竖向通道过多,发生火灾时会形成烟囱效应,加速火势蔓延,有毒烟气会很快充满走廊、楼梯间等,切断了人们的逃生通道,致使很多人被困在房间内,此时窗口就成了人们逃生的唯一途径,所以开发可供多人从窗口逃生的装置,让受困人员及时疏散到地面,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国内外对高楼逃生装置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也开发出许多产品,如:家用降落伞、火箭筒背包、充气救生垫、高楼救生梯、多人逃生箱、柔性逃生滑道、链式逃生器 、缓降逃生背包等等。 虽然这些产品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但都没有得到普及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1)有的产品是靠电力驱动,发生火灾时常会伴随停电或断电,使其无法发挥作用;2)有的产品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不会使用;3)有的产品不能适应老人、儿童的特殊需求,使用人群受限;4)有的产品下降速度不能控制,下降速度慢的不能尽快脱离险境错过逃生时机,下降速度快的不能躲避身边障碍,逃生人员的自身安全无法保障。
相对而言,目前技术较为成熟,并有少量应用的是一种往复式逃生缓降器。这种逃生装置主要由缓降器、安全带、钢丝绳、绳索卷盘等组成。使用时要将缓降器挂到外墙的挂钩上,再将绳索卷盘从窗口抛到地面,逃生人员套上钢丝绳一端的安全带,利用缓降器的限速功能缓慢下降,当逃生人员降到地面后钢丝绳的另一端回到顶部供第二个人使用,依次往复循环。这种逃生装置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但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以下缺陷:第一,它的缓降器比较重,力气小的人难以将其挂到外墙挂钩上;第二,使用时它的绳索卷盘要从楼上抛到地面,这样会对楼下逃生者及地面营救人员造成伤害;第三,楼层过高时,它往复循环的时间过长,无法供多人逃生。
另外,在现有的高楼逃生装置中,有些是利用电池供电或用气动、液压的方式控制它的下降速度,这类结构也是不可行的。因为高楼逃生装置属于应急器材,它的特点是长期存放偶尔使用,所以要确保其存放时状态完好、使用时性能可靠。而电池长时间存放会耗尽电能,气动、液压机构中会有橡胶密封件,时间长了会老化变形,使逃生装置失效。
综上所述,已有的高楼逃生装置因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推广应用受到阻碍,故目前的高层楼房上极少配备这类产品。这就意味着,当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或遇到地震等意外灾害时,会有很多人无法脱离险境,只能坐以待毙。危急时刻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因此要想尽千方百计,让在高层楼房里工作、学习和居住的人群多一些安全保障。 所以,对于高层楼房的应急救援和疏散逃生这类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尽快实施。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宝才,未经杨宝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69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综合管理系统
- 下一篇:轮轴驱动系统润滑密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