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47020.2 | 申请日: | 2020-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8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靖金莲;李世平;安晓东;宋立红;李润楠;黄丽波;武英鹏;张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太原荣信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9 | 代理人: | 杨凯;连慧敏 |
| 地址: | 0410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麦 高密 压测产选穗 多次 出圃 杂交育种 方法 | ||
1.一种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是:
(1)首先根据育种目标和亲本优势互补原则,选择中心亲本和修饰亲本,配置杂交组合;
(2)对杂交2代进行单穗选择,在室内进行单穗脱粒装袋,之后对单穗的籽粒进行淘汰选择,选择饱满度好,籽粒有光泽,商品性好的籽粒留作下代播种;
(3)对已选的穗行籽粒在固定行长进行均匀点播,田间调查出苗情况,对缺苗的穗行进行记载标记;
(4)对第3代穗行全生育期农艺性状观察记载,记载项目包括出苗率、越冬性、返青期、起身期、幼苗性状、抽穗期、株型、株高、抗病性、群体繁茂性、后期落黄、灌浆速度、茎秆弹性、成熟期;选择较好的穗行进行出圃;
(5)对选择到的拟出圃的3代穗行进行单收单脱,对群体籽粒再进行饱满度、光泽、黑胚率、籽粒均匀度这些籽粒性状的进行选择;对中选的穗行后代籽粒进行口径7目的筛子进行筛选,筛掉很小的籽粒,然后每个穗行籽粒称150克,种成6.67m2的穗行圃进行产量鉴定,即为3代穗行圃;
(6)对3代穗行圃进行田间记载,调查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在田间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在小麦收获前对3代穗行圃进行选穗,每个穗行圃根据田间长势选择100-300个单穗不等,留作后期处理用;
(7)3代穗行圃在选完单穗后进行全区收获测产,在以产量为主,参考其它农艺性状的基础上决定穗行圃所选单穗留取和淘汰,根据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综合判断决定留10-20个穗行圃的所选单穗,然后对所选单穗进行步骤(2)的处理;3代穗行圃所选单穗种成下代穗行,其实已为5代穗行;
(8)5代穗行观察记载和后代处理方法与步骤(5)相同,在高产基础上对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进行进一步纯合选择;
如果5代穗行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纯合度还是较差,可以同样方法选择7代穗行圃,依次类推,直到性状稳定为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杂交2代是指杂交1代植株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植株群体;所述3代穗行是在杂交2代群体中选到的单穗种成的穗行;所述出圃是指选到的穗行将要种成小区进行产量鉴定;所述3代穗行圃是指田间选到的3代穗行出圃种成的小区;在穗行和穗行圃的反复循环过程中,一次穗行和一次穗行圃形成一个选择周期;如此通过多次出圃可选到5代穗行圃、7代穗行圃,以此类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是对3代出圃品系即进行根据产量定单穗,在测产的基础上决定所选单穗是否存留,对产量相对较高的品系中所选单穗进行留存,对低产的穗行圃中所选的单穗原则上进行淘汰;或根据品系产量高低决定所选单穗的留存量的多少,产量较高品系所选单穗可多留,而低产品系圃的所选单穗可以少留,甚至不留。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是3代穗行田间鉴定记载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植株出苗率、越冬性、返青期、起身期、幼苗性状、抽穗期、株型、株高、抗病性、群体繁茂性、后期落黄、灌浆速度、茎秆弹性、成熟期;在农艺性状鉴定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出圃。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穗行圃主要鉴定产量及产量性状,同时鉴定穗行所鉴定的性状,在产量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农艺性状鉴定,决定穗行圃中所选单穗是否存留及存留量的多少。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小麦高产育种杂交2代基本苗设为15万/亩;穗行的播种方法为行长1.5米,行粒数30粒;高代材料的穗行圃基本苗以20万/亩为准。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麦高密压测产选穗多次出圃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高密压选择是相对植株稀播选单株而言,播种密度接近当地大田播种密度,一般以22万苗/亩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702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