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成槽机刷壁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21331.1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8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金毅;徐文玮;胡锦;周铮;周蓉峰;蒋伟林;金晶;李操;葛欣铭;康忠德;滕延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02 | 分类号: | E02F5/02;E02F5/30;E02D1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曹廷廷 |
地址: | 200072 上海市静***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 化成 槽机刷壁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成槽机刷壁器,所述一体化成槽机刷壁器包括成槽机和刷壁器,所述成槽机包括机架和抓斗,所述抓斗与所述机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刷壁器包括框架和刷壁装置,所述刷壁装置连接在所述框架的一端,所述框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抓斗可拆卸连接。本发明通过将刷壁器集成在成槽机上,以增加刷壁器在工作时的负重,保证刷壁器的工作路径是竖直的,可以紧靠接头部位往复起落,从而保证刷壁效率和刷壁效果,同时可减少使用履带单独吊装刷壁器工作,减少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连续墙施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成槽机刷壁器。
背景技术
地下连续墙是一种在地面以下为了截水防渗、挡土承重而构筑的连续墙体。具体施工中是沿墙体的长度方向把地下连续墙划分成许多固定长度(4-7米)的单元槽段,分段施工连接而成。每个单元槽段在用成槽设备挖槽结束后,槽段之间接头部位或多或少都存在渣土等附着物。这些渣土附着物的来源,一方面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流动将渣土推挤到槽段的接头处;另一方面是槽段开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在实际施工中,有必要对上述渣土附着物进行刷壁清理,刷壁清理是连续墙施工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接头部位砼墙表面附着物的清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连续墙结构的截水防渗、挡土承重的质量。
传统的地下连续墙刷壁一般是采用特制的刷壁器,其结构形式为单边刷,重量为1至2吨。在刷壁施工时,通过吊车将刷壁器紧靠接头部位往复起落,直至钢丝刷上不再出现泥土,则刷壁完成。该方式因刷壁器重量较小,且利用吊车起吊刷壁器,故刷壁器的效率较低且效果相对而言不够理想。而若加大刷壁器重量,则会造成成本增加且不便运输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成槽机刷壁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刷壁器刷壁效率低、刷壁效果不佳且刷壁成本高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成槽机刷壁器,包括成槽机和刷壁器;
所述成槽机包括机架和抓斗,所述抓斗与所述机架的一端连接;
所述刷壁器包括框架和刷壁装置,所述刷壁装置连接在所述框架的一端,所述框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抓斗可拆卸连接,所述刷壁装置用于对地下连续墙的单元槽接头部位处进行刷壁清洁。
可选的,所述刷壁器还包括两个导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导向板用做判断所述刷壁器在所述抓斗上的安装位置的参照物。
可选的,所述刷壁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两侧的两个斜撑支架,所述斜撑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框架和所述导向板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导向板。
可选的,所述刷壁装置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刷壁组件,两个所述刷壁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两侧,并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所述刷壁组件用于对对应的一侧单元槽接头部位进行刷壁清洁。
可选的,所述刷壁组件包括刷壁支架,所述刷壁支架上设有刷毛底板和滑板,所述刷毛底板用于安装刷毛,所述滑板用于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框架的两侧和底侧均设置有一固定板;
两个所述滑板分别通过一螺栓螺母组件与位于所述框架两侧的固定板活动连接;
两个所述刷壁组件通过一螺栓螺母组件与位于所述框架底侧的固定板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刷壁支架上设有三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刷毛底板。
可选的,所述刷壁组件还包括刮泥板,所述刮泥板设置在所述刷毛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刷毛底板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刷壁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刷壁组件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刷壁组件。
可选的,所述抓斗上具有多个溢浆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13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系统维护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