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单一低频超开放通风可调节吸声单元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12169.7 | 申请日: | 2020-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8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熊稳;黄映洲;田红星;向霄;吴肖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L55/033 | 分类号: | F16L55/033 |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一 低频 开放 通风 调节 吸声 单元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单一低频超开放通风可调节吸声单元,每个分列管谐振腔的内腔由一个固定内框和左右两个拉动可调内框围成,每个分列管谐振腔的外腔由固定外框和左右两个拉动可调外框围成,所述固定内框与两个拉动可调内框分别通过类注射器结构连接,所述拉动可调内框与对应的拉动可调外框通过拉杆固定相连,且拉杆伸到可调外框外,通过拉杆前后拉动可调内框与可调外框同步运动,能同时调节内腔、外腔的大小。通过拉杆前后拉动可调内框与可调外框同步运动,能同时调节内腔、外腔的大小,实现了同一吸声单元通过调节适应不同频率的吸声降噪,克服了现目前声学超材只能设计特定的结构吸收单一频率的噪音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单一频率的低频噪音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非单一频率的低频噪音处理的具有超开放通风可调节吸声性能的吸声单元。
背景技术
噪音消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非单一频率的低频噪声(在50到1000Hz之间),由于其穿透力高,目前实现低频噪声的有效吸声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0年2月21日公告授权了“超开放式高效通风吸声单元及吸声器”(ZLCN201911128961.X),采用两个分别呈“回”字形的弱耦合分列管谐振腔,并结合盖板形成的吸声通道、多个“一”字形的水平吸声窄缝,使每个吸声单元构成一个类似于弹簧的刚性的损耗振荡器,用于安装在横截面更大的开放式气流通道内,能实现低频的高效吸收和通风,克服了现目前声学超材料需要完全密封流动通道以实现完美声吸收但无法满足通风的技术瓶颈。该吸声单元能对固定单一频率的低频噪音完美吸收,对于非单一频率的变频率低频噪音吸声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噪音频率是变化的,对于不同频率的低频噪音,需要配备不同尺寸规格的吸声单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专用于低频噪音处理的超开放通风吸声单元,通过调节能实现多种不同低频噪音的高效吸收和通风,以克服现目前超开放式高效通风吸声单元只能吸收单一低频噪音的不足。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单一低频超开放通风可调节吸声单元,包括两个前后并排对称设置的第一分列管谐振腔和第二分列管谐振腔,每个分列管谐振腔由内腔、外腔构成,整体呈“回”字形,第一、第二分列管谐振腔的上下两侧分别配备有盖板从而围成一个吸声通道;在第一分列管谐振腔的外腔前侧壁中部、内腔前侧壁中部、外腔后侧壁中部,在第二分列管谐振腔的外腔前侧壁中部、内腔后侧壁中部、外腔后侧壁中部分别设置有与分列管谐振腔等高的“一”字吸声窄缝;
每个分列管谐振腔的内腔由一个固定内框和左右两个拉动可调内框围成,每个分列管谐振腔的外腔由固定外框和左右两个拉动可调外框围成,所述固定内框与两个拉动可调内框分别通过类注射器结构连接,所述拉动可调内框与对应的拉动可调外框通过拉杆固定相连,且拉杆伸到可调外框外,通过拉杆前后拉动可调内框与可调外框同步运动,能同时调节内腔、外腔的大小。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固定内框、拉动可调内框分别呈“U”型,两个分列管谐振腔的固定内框靠近且背向设置,同一分列管谐振腔的两个拉动可调内框的内侧腿间隔设置正好形成“一”字吸声窄缝,每个拉动可调框的外侧腿带叉口供固定框的对应腿插入,或固定框的腿带叉口供对应拉动可调框的外侧腿插入,从而构成所述类注射器结构;两个分列管谐振腔的固定外框一体设置,整体呈“H”形,且中部横条上设置有“一”字吸声窄缝,同一分列管谐振腔的两个拉动可调外框间隔设置正好形成“一”字吸声窄缝。采用“U”型及叉口腿插装的结构形式,更有利于调节导向,确保运动平稳性,并且调节框采用左右两部分,巧妙形成“一”字吸声窄缝;两个分列管谐振腔的固定外框一体设置,整体性更强,调节过程中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拉动可调内框的内侧腿距离“U”型底板边缘留有一段距离,以增加两个拉动可调内框的内侧腿的间距,在此处形成的“一”字吸声窄缝的宽度比其余“一”字吸声窄缝的宽度大。分列管谐振腔内腔是吸声单元核心部位,对气流起主要衰减作用,气流在进入每个分列管谐振腔内腔前,先经过窄缝,再经过宽缝,进行过渡缓冲,吸声效果显著增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21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过硫酸氢钾加药设备及其加药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纺布废边回收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