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膜生物曝气滤池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09330.5 | 申请日: | 2020-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7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泉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艾科滤膜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陈凯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滤池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膜生物曝气滤池,包括生物曝气滤池,所述生物曝气滤池包括池体、布水板、布气管和填料,池体的顶部开口,布水板安装在池体中部,并与池体底部围合形成厌氧区,所述厌氧区分别通过进水管和放空管与外部连通,布水板上方填充有填料,布水板上安装有布气管,还包括支撑架、膜组件、自吸泵和产水池,支撑架安装在布水板上方,填料位于支撑架下方,所述膜组件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上,膜组件的出液口通过自吸泵与产水池相互连通。本发明将膜组件与生物曝气滤池相结合,提高了生物曝气滤池的浓度和泥水分离效率,从而整体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膜生物曝气滤池。
背景技术
曝气生物滤池,是污水处理的一种构筑物,简称BAF。池内填装颗粒状滤料作为载体形成固定床,微生物群则附着于在载体的表面形成生物膜,滤料层的中下部进行曝气供氧,污水与空间同向流动或逆向流动通过颗粒状的滤料层,依靠附着于载体表面的生物膜对污染物进行吸附、氧化和分解,可使污水净化,颗粒状率料层同时具有一定的物流截留过滤作用,但是截留效果并不是很好,且随着水流流动,附着在滤料表面的生物膜也会流失。
因此为了让经过滤料的污水中的泥水进行分离,传统处理工艺是在曝气生物滤池的后方设置二沉池,利用密度差和重力让污泥在水中沉淀,从而达到分离效果,这种分离处理的效率依赖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污泥的沉降性能又取决于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状况,为了满足二沉池的分离要求一般曝气生物滤池的污泥不能维持较高浓度,但是曝气生物池的污泥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生化反应速率,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龄(SRT)相互依赖,提高溶剂负荷与降低污泥负荷往往形成矛盾。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其处置费用站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25-40%。同时传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还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出水中含有悬浮固体,出水水质恶化。
因此如何提高曝气生物池的活性污泥浓度以及泥水分离的效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廉,同时具有高效污水处理效率和泥水分离效率的膜生物曝气滤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膜生物曝气滤池,包括生物曝气滤池,所述生物曝气滤池包括池体、布水板、布气管和填料,池体的顶部开口,布水板安装在池体中部,并与池体底部围合形成厌氧区,所述厌氧区分别通过进水管和放空管与外部连通,布水板上方填充有填料,布水板上安装有布气管,还包括支撑架、膜组件、自吸泵和产水池,支撑架安装在布水板上方,填料位于支撑架下方,所述膜组件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上,膜组件的出液口通过自吸泵与产水池相互连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反洗泵、膜反洗阀和自吸阀,所述膜组件的出液口与自吸泵之间的管路上依次安装有膜反洗阀和自吸阀,所述产水池通过反洗泵与膜反洗阀和自吸阀之间的管路相互连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填料反洗阀,所述膜反洗阀和自吸阀之间的管路通过填料反洗阀与厌氧区相互连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过滤装置和反洗阀,所述膜反洗阀和自吸阀之间的管路依次通过反洗阀和过滤装置与反洗泵连通。
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酸洗加药装置,反洗泵和过滤装置之间的管道与酸洗加药装置的出液口相互连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碱洗加药装置,反洗泵和过滤装置之间的管道与碱洗加药装置的出液口相互连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填料为卵石或陶粒。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布气管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主管和若干第一支管,第一主管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垂直对称连通设置有若干第一支管,第一主管和第一支管的底部两侧等间距开设有出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艾科滤膜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艾科滤膜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93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