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校核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5234.3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8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代刚;肖潜飞;李文胜;周小斌;史明红;姚应峰;刘奥;范永光;胡立翔;邱海波;朱昊天;陈东;喻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7/48 | 分类号: | G01S17/48;G06T5/00;G06T7/7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方可 |
地址: | 43006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轨道交通 隧道 限界 校核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隧道中至少一目标限界区域的二维图像,根据三角测距技术检测出当前所述目标限界区域的实际距离,获取检测限界模型;
提取与所述目标限界区域对应的标准限界区域,根据BIM技术建立标准限界模型;
分别在所述检测限界模型与标准限界模型中提取同一方向上的检测限界与标准限界,换算所述检测限界与标准限界在同一坐标系的间距,由此判定所述隧道内该方向上是否存在侵限;
其中,所述目标限界区域为根据所述隧道内实时检测的车辆限界、设备限界或建筑限界而形成的区域;所述标准限界区域为根据所述隧道BIM模型中相应车辆限界、设备限界或建筑限界的外廓设计数据而形成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在所述检测限界模型与标准限界模型中提取同一方向上的检测限界与标准限界包括:
分别在所述检测限界模型与标准限界模型中提取同一位置点作为原点,建立同一X、Y轴方向取向的第一坐标系与第二坐标系;
分别经所述第一坐标系与第二坐标系的原点沿同一方向作参考线,所述参考线与所述第一坐标系中目标限界区域交于A(X1,Y1)点,与所述第二坐标系中标准限界区域交于B(X2,Y2)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算所述检测限界与标准限界在同一坐标系的间距,由此判定所述隧道内该方向上是否存在侵限包括:
计算所述A点和B点在同一坐标系的间距:
当所述AB的数值大于等于预设的安全阈值,则判定所述隧道内该方向上不存在侵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轨道交通隧道目标限界区域的二维图像,根据三角测距技术检测出所述目标限界区域的实际距离,并建立检测限界模型包括:
将至少一线光源投射至所述轨道交通隧道的目标限界区域,通过面阵相机捕获所述线光源的经过目标限界区域的反射光,形成所述二维图像;
根据所述二维图像坐标系与所述轨道交通隧道空间坐标系的成像关系计算所述目标限界区域的实际空间距离,根据所述实际空间距离建立检测限界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二维图像坐标系与所述轨道交通隧道空间坐标系的成像关系计算所述目标限界区域的实际空间距离包括:
对所述二维图像进行滤波去噪和特征识别,提取目标限界区域在二维图像坐标系中的成像数据;
将所述线光源与面阵相机光轴交点作为参考点,提取参考点、线光源及面阵相机在所述轨道交通隧道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数据;
建立所述成像数据与所述位置数据的图形关系,从而计算所述目标限界区域的实际空间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BIM技术建立标准限界模型包括:
筛选与所述目标限界区域相应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及建筑限界图纸,提取筛选后图纸的构件外廓,生成三维建模底图;
在所述三维建模底图中提取标准限界区域,建立标准限界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523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