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摆动油缸液压驱动回路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498902.4 | 申请日: | 2020-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3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兵;童昶;梁鹏;闭业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5B11/08 | 分类号: | F15B11/08;F15B1/02;F15B21/14;F15B11/04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1105 湖南省湘潭***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摆动 液压 驱动 回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摆动油缸液压驱动回路,涉及液压回路技术领域,包括泵站系统的输出油口通过伺服或比例阀与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主动缸的主动腔相连接;同时泵站系统的输出油口还通过电磁阀与插装阀的控制油口相连;同时还通过电磁球阀与蓄能器工作油口相连;蓄能器工作油口还连接有溢流阀、插装阀和压力传感器;插装阀的另外一个工作油口通过电磁球阀相连,同时还与摆动油缸被动缸的被动腔相连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高速重载摆动负载的高耗能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摆动油缸液压驱动回路实现摆动负载动能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小装机功率,实现节能降耗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回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摆动油缸液压驱动回路。
背景技术
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由于其动作可靠、结构简单、输出力矩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现摆动液压缸大多应用在低速或摆动角度误差要求不高的场合,与之相连的液压回路相对比较简单,装机功率较小,只需要通过一个三位四通阀即可控制摆动油缸运动,而在高速和重载工况下仍然采用现有普通摆动油缸,将增大液压回路的驱动功率,特别是负载作快速减速运动时液压回路节流损失严重,必将导致系统油温快速升高,需要加大液压回路冷却系统功率,长时间工作时能量浪费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采用一种新型液压供油回路,同时采用一种新型双齿条齿轮结构的摆动油缸,解决正反方向作快速加减速运动时摆动负载动能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实现节能降耗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摆动油缸液压驱动回路实现摆动负载动能的回收和再利用,在高速重载工况中减小装机功率,实现节能降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摆动油缸液压驱动回路,其中泵站系统1的输出油口通过三位四通伺服或比例阀2与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主动缸的主动腔A、D、E和J相连接;泵站系统1的输出油口通过第一电磁阀4和第二电磁阀11分别与第一插装阀6)和第二插装阀13的控制油口相连;泵站系统1的输出油口还通过第一电磁球阀5和第二电磁球阀12分别与第一蓄能器7和第二蓄能器14工作油口相连;第一蓄能器7工作油口还连接有第一溢流阀8、第一插装阀6和第一压力传感器9,第二蓄能器14工作油口还连接有第二溢流阀15、第二插装阀13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6;第一插装阀6和第二插装阀13的另外一个工作油口通过第三电磁球阀10相连,同时第一插装阀6的该工作油口还与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被动腔B和H相连接,第二插装阀13的该工作油口还与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被动腔C和F相连接。
具体的,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主动腔A和J之间、主动腔D和E之间均有管路相连,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被动腔B和H之间、被动腔C和F之间均有管路相连;这样该液压驱动回路使得摆动缸内的两个齿条反复相向运动,从而实现齿轮的重载往复转动。
具体的,泵站系统1的输出油口与三位四通伺服或比例阀2的P口相连,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主动腔E和D通过管路并联于三位四通伺服或比例阀2的A口上,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主动腔A和J通过管路并联于阀2的B口上,三位四通伺服或比例阀2的T口通过管路与泵站系统1的油箱连通。这样该液压驱动回路可实现两齿条活塞同步相向往复运动,从而驱动齿轮实现正反转运动。
具体的,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被动腔B和H并联于第一插装阀6的B口,被动腔C和F并联于第二插装阀13的B口;第一插装阀6和第二插装阀13的A口分别与第一蓄能器7和第二蓄能器14的工作油口相连;双齿条齿轮摆动油缸3的被动腔B和C分别与第三电磁球阀10的A口和B口相连,第三电磁球阀10在得电状态下P口与泵站系统的油箱相连接。这样通过该液压驱动回路既能对摆动缸的被动腔产生的高压油进行回收储存,还能在下一次运动中将储存的高压油进行释放,实现减小装机功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89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