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频振动辅助等温拉伸表征测定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88525.6 | 申请日: | 2020-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7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 发明(设计)人: | 庄新村;许亚坤;郑启德;赵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18 | 分类号: | G01N3/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低频 振动 辅助 等温 拉伸 表征 测定 装置 | ||
一种低频振动辅助等温拉伸表征测定装置,包括:设置于万能试验机上的液压激振装置和温度控制装置,以及信息采集系统其中:待测金属试样设置于万能试验机上,温度控制装置对待测试样进行加热并保温的同时液压激振装置通过夹头对待测金属试样施加振动,整个过程中万能试验机保持对待测金属试样的夹持并测试,由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等温振动条件下的材料力学性能。本发明实现对低频振动塑性成形过程中金属振动软化与热致软化行为的定量表征,可控性好,测量精度高,所能提供的激振力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振动塑性加工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低频振动辅助等温拉伸表征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塑性加工是指通过将超声波、机械波等形式的振动施加在塑性成形的模具或坯料上,以达到提高坯料变形能力和加工质量的目的。相关技术在金属拉拔、挤压、拉深和焊接等领域已有所应用,形成了一些振动辅助金属成形工艺装置。现有振动塑性加工技术中,超声振动装置激振频率高,所能承受的载荷较小,激振能量的传递很多情况下无法直接施加在材料的核心变形区,使得材料的成形质量无法获得最大化的提升。相比而言,低频振动凭借激振力大、结构稳定性好等优点更具有实际的工业应用价值。从实践效果来看,振动塑性加工能起到改善成形质量的作用,但是关于振动辅助金属成形工艺所带来的振动软化效应,以及由温升带来的热致软化效应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亟需一种测定装置表征材料在低频振动辅助下的力学响应行为,为振动塑性加工领域提供理论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振动塑性加工领域缺乏低频振动辅助下材料力学行为表征手段的不足,提出一种低频振动辅助等温拉伸表征测定装置,实现对低频振动塑性成形过程中金属振动软化与热致软化行为的定量表征。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频振动辅助等温拉伸表征测定装置,包括:设置于万能试验机上的液压激振装置和温度控制装置,以及信息采集系统,其中:待测金属试样设置于万能试验机上,温度控制装置对待测试样进行加热并保温的同时液压激振装置通过夹头对待测金属试样施加振动,整个过程中万能试验机保持对待测金属试样的夹持并测试,由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等温振动条件下的材料力学性能。
所述的液压激振装置包括:通过高频伺服阀连接的激振缸和液压站。
所述的激振缸包括:激振杆、磁环、油缸、有杆油腔和无杆油腔,其中:磁环设置于激振杆的内部,有杆油腔位于激振杆的上方,无杆油腔位于激振杆的下方,有杆油腔和无杆油腔通过液压管道与伺服阀的工作油口连接。
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包括:中频感应加热电源、中频感应加热机分机和带有铁磁体的感应加热线圈,以及通过气管连接的空气压缩机和空气喷嘴,其中:加热电源为加热线圈提供交变电流,加热分机与加热线圈连接,加热线圈和空气喷嘴均设置于待测试样旁。
所述的信息采集系统包括:拉伸模块、激振模块和温控模块,其中:拉伸模块采集电子万能试验机的活动横梁运动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电脑输出计算,激振模块通过设置在激振缸内部的位移传感器采集激振幅值传输至PLC位置控制单元,并转换为激振信号至伺服阀控制激振缸内油腔油压以实现激振,温控模块通过红外线测量仪测量待测试样的温度并将信号传输至温控仪以调整加热电源的输出电流强度与功率。
技术效果
本发明整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振动塑性加工带来的振动力学性能与热致力学性能变化难以区分与测量以及无法定量表征的材料力学性能的问题,通过控制振动拉伸试样的测试温度,可实现不同温度下难变形金属热辅助振动状态的力学性能测试,拓宽了简单振动拉伸设备的测试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温度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激振缸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85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