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数据融合与感知协同处理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80784.4 | 申请日: | 2020-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9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奇;祝恩国;邹和平;雷民;徐英辉;林繁涛;陈昊;巫钟兴;张宇鹏;朱子旭;韩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6/215 | 分类号: | G06F16/215;G06F16/2458;G06F16/25;G06Q50/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芦玲玲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数据 融合 感知 协同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数据融合与感知协同处理的方法及系统,属于电能计量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调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预清洗,并将清洗后的数据作为云平台二次辨识的基础数据,存储至云平台二次数据库;针对云平台二次数据库存储的基础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针对云平台二次数据库中存储的二次辨识后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获取统计信息;获取信息系统预设时段内的电器的冻结电量信息,根据统计信息,判断电器是否出现异常,完成对电器数据的融合与感知的识别处理。本发明提供了在统一信息采集系统模式下,实现了数据的融合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能计量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数据融合与感知协同处理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非介入式负荷感知技术应用与负荷感知模块产品的不断推进,对现网负荷感知数据的处理与效果呈现,云端感知算法的辅助辨识,以及通过认证鉴权规范监督行业市场并对模块负荷感知算法提供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负荷感知数据的处理与效果呈现:
现阶段只有原始冻结数据的上传,对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完整性缺少处理,对基于原始数据的电器类型按需刷新无统一机制,基于现网负荷感知效果呈现方式维度以及评价方式也还未明确。
负荷感知算法厂家能够证明自身算法切实可用,是否能够满足现网真实环境下的实际需求;了解自身算法在行业中的技术水平;通过现场负荷感知数据,来不断提升优化自身算法。模块厂家了解自身在模块硬件与对应算法匹配度与成熟度水平。用户需要了解负荷感知在现网环境是否准确、稳定、可靠。检测机构也需要通过现网情况来不断优化或调整实验室阶段的测试内容与方法。一种面向多符合感知算法的接入融合处理云端系统的桥梁纽带暂时缺失。
云端感知算法的辅助辨识:
通过近一年的算法研讨与负荷感知效果分析中得知,负荷感知模块受限于硬件资源与成本,算法的辨识能力存在瓶颈,需要借助云平台丰富资源的条件,对模块侧的负荷感知算法进行补充。非介入式负荷感知模块受限于芯片、存储、体积、功耗、通信、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负荷感知模块在某些情况下难以进行准确的辨识。这些情况包括需要通过更长时间周期规律、季节、时间点,伴随电器规律、实际耗电量、功率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后才可以进行准确辨识。部分同类型电器由于设计原理差异较大,在使用中物理特性无共性,在模块侧聚类区分会非常困难,同时模块也无法提供海量特征资源供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所以负荷感知的进阶,特别对此类电器的负荷感知,后续还是需要借助云端的资源进行。
但是受限于通信通道的能力,上传主站的信息非常有限,现行用采通信环境的通信能力不适合实时大信息量的云端协同方案,需要结合现有情况预先统一规划云端辅助负荷感知所需上送信息的接口与模式,让云端负荷感知算法能够更好的适用于现阶段的应用场景并具备后续的扩展性。目前接口与模式尚不清晰,影响云端辅助负荷感知算法的研发方向与进程。
认证鉴权规范监督行业市场与算法知识产权保护
在云—端协同架构下无法区分不同算法厂家,不同模块厂家,智能电表厂家的负荷感知数据;无法监督送检负荷感知算法版本与现网版本的一致性;无法对负荷感知算法溯源,对原算法厂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数据融合与感知协同处理的方法,包括:
调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预清洗,并将清洗后的数据作为云平台二次辨识的基础数据,存储至云平台二次数据库;
针对云平台二次数据库存储的基础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针对云平台二次数据库中存储的二次辨识后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获取统计信息;
获取信息系统预设时段内的电器的冻结电量信息,根据统计信息,使用云端感知算法进行辅助辨识统计信息,判断电器是否出现异常,完成对电器数据的融合与感知的识别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07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