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437674.X | 申请日: | 2020-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3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斌;于秋南;张博;李剑坤;李立功;郭振华;陈晓轩;韦庆亮;谷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太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00;E21D11/14;E21D20/00;H02N2/18 |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申艳玲 |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力 巷道 支护 方法 | ||
1.一种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巷道开挖后,立即在巷道表面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层,使巷道表面平整无坑洼部位;
步骤二、在混凝土层的表面安装力-电转化装置;
步骤三、力-电转化装置通过钢支撑紧紧固定于巷道壁上,使装置与巷道表面完全接触;依据巷道应力大小及力-电转化装置功率决定沿巷道掘进方向架设力-电转化装置的数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沿巷道掘进方向每间隔1~2米架设安装一组力-电转化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力-电转化装置的具体安装过程为:在混凝土层的表面两帮位置各均匀钻取3个锚杆眼、顶板均匀钻取5个锚杆眼,架设钢支架并在钢支架上钻取对应位置的11个锚杆眼,将力-电转化装置放置在钢支撑与混凝土层锚杆眼之间的位置,安装锚杆并使锚杆依次穿过钢支撑锚杆眼、力-电转化装置预留锚杆眼、混凝土层锚杆眼,力-电转化装置被紧紧固定于巷道壁与钢支撑之间,使装置与巷道表面完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力-电转化装置为圆柱体结构,包括承压片、压力传送螺纹轴、基壳、中央转轴、轴承、滚轮转盘、滚轮式推杆、复位弹簧、介电弹性体薄膜发电板、矿用导线、防爆稳压二极管、矿用防爆LED灯;其中,所述力-电转化装置的中央转轴、轴承、滚轮转盘、滚轮式推杆、复位弹簧、介电弹性体薄膜发电板设置于基壳内部,承压片与喷射混凝土后的巷道围岩壁直接接触,所述承压片下部设置压力传送螺纹轴,所述压力传送螺纹轴通过中央转轴与基壳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片在围岩压力作用下,通过压力传送螺纹轴插入中央转轴中带动中央转轴旋转,所述中央转轴上设置多个滚轮转盘,每个滚轮转盘通过滚轮式推杆带动介电弹性体薄膜发电板进行拉伸-复位循环运功,利用介电弹性体薄膜材料的变形,从而实现力与电能的转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送螺纹轴自身固定在承压片下,同时在承压片和压力传送轴中央均设有贯通锚杆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转轴的上、下两端通过轴承焊接固定在基壳内部中央;
所述中央转轴外部设有多个滚轮转盘,内部设有贯通锚杆眼,锚杆眼内壁上设有螺纹;
所述压力传送螺纹轴的螺纹与中央转轴内部螺纹相匹配,压力传送螺纹轴高度与基座高度一致,两者贯通锚杆眼直径大小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转盘外轮廓上设有滚轮轨道;所述滚轮转盘与底座壁之间设有推杆支撑架;所述滚轮转盘与推杆支撑架之间的杆体上设有复位弹簧;
所述滚轮式推杆穿过支撑架上的通孔,一端固定有滚轮,滚轮与滚轮转盘接触,另一端固定有绝缘球,绝缘球与介电弹性体薄膜发电板接触;
所述介电弹性体薄膜发电板由多层介电弹性体薄膜叠加而成,形状为正方形,高度与基座高度一致,其左、右及下部通过插槽分别固定在底座壁和基座底上;所述介电弹性体薄膜发电板共设置四块,均匀插布在基座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稳压二极管与所述矿用防爆LED灯环形安装在基壳外轮廓壁上;
所述矿用导线依次连接介电弹性体薄膜发电板、防爆稳压二极管和矿用防爆LED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支撑结构为U型钢支架或工字钢支架,钢支撑结构的左、右两侧各均匀设有三个锚杆孔,顶部均匀设有五个锚杆孔;
所述力-电转化装置沿巷道掘进方向架设安装组数为N组,N≥1;每个钢支撑结构上每个锚杆孔位置安装一个力-电转化装置,共安装11个,此为一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太原理工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767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