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稻曲病菌分离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36739.9 | 申请日: | 2020-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8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梁毅;何杨兰;李宙炜;彭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1/02 | 分类号: | C12N1/02;C12N1/14;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肖云 |
| 地址: | 41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病菌 分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稻曲病菌分离方法,所述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发生稻曲病的水稻稻曲球,保鲜备用;(2)除去稻曲球表面的厚垣孢子粉直至露出黄色孢子粉;(3)挑取黄色孢子粉,划线接种至培养基上;(4)将培养基上的菌株培养、纯化,得到分离后的稻曲病菌,通过本发明方案,可实现水稻稻曲病菌快速高效分离,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感性评价及田间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稻曲病菌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有性态为Villosiclavavirens)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又称绿黑穗病、谷花病和青粉病等,1878年首次由Cooke等在印度发现并报道。该病害广泛发生于亚洲、非洲、南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稻产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稻曲病虽有发生,但不是主要病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水稻栽培模式的改变,化学肥料的过度施用,加上高产水稻和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我国稻曲病的发生日益加重,已与稻瘟病、纹枯病并称水稻新三大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不仅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产生多种毒素,对人畜有害,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水稻稻曲病主要症状是由稻曲病菌在水稻破口前侵染幼穗花器引起,扬花期于水稻穗部形成内部具有致密菌丝而外层着生粉末状厚垣孢子的稻曲球。因此,稻曲球是稻曲病菌分离的主要材料。由于稻曲球本身营养成分丰富,其表层裸漏且存在孔隙,极易被杂菌污染;且稻曲病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极慢,从而加大了该病菌的分离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水稻稻曲病菌分离方法,能够简易高效的分离水稻稻曲病菌。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水稻稻曲病菌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发生稻曲病的水稻稻曲球,保鲜备用;
S2、除去稻曲球表面的厚垣孢子粉直至露出黄色孢子粉;
S3、挑取黄色孢子粉,划线接种至培养基上;
S4、将培养基上的菌株培养、纯化,得到分离后的稻曲病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1中水稻稻曲球的采集于水稻生长后期田间自然发病植株。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1中水稻稻曲球置于4℃~10℃中保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2中将稻曲球表面的厚垣孢子粉刮掉,采用灭菌冷却的粗接种针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中的挑取黄色孢子粉,采用无菌接种针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中的培养基为含有50μg/mL链霉素的PSA平板培养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2和S3的操作在实验室紫外灭菌后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4中稻曲病菌的培养温度为26~28℃。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4中稻曲病菌的培养时间为7~10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4中纯化采用观察菌落形态和显微镜检,剔除杂菌和疑似菌株。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4中水稻稻曲病菌的菌种为短期保存,将稻曲病菌移至无菌PSA斜面培养基中培养7~10天后,保存于4℃~10℃,至少3个月转接1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67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