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用于药物缓解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27634.7 | 申请日: | 2020-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1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杰;温家煜;姜思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47/42;A61K47/32;A61K31/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大豆蛋白 制备 复合 凝胶 用于 药物 缓解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用于药物缓解的方法,属于大豆蛋白产品开发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聚丙烯酸复合水凝胶微球(2)确定苯扎氯铵溶液的浓度(3)根据丙酮酸的加入量研究苯扎氯铵溶液的吸附量与释放率。本发明明确了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的工艺,并且确定了单体投入量1.2mL时吸附效果最好,达到26.92mg/g,总计释放率可达约7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豆蛋白产品开发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利用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用于药物缓解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凝胶是一类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由于构建单元之间通过物理或者化学交联形成不溶于水的网络结构,但是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基于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性能,在药物缓释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来源广、可食用且廉价易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蛋白质材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改性、共混以及自组装等方式,构建了大量的蛋白质复合材料,极大地拓宽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范围,很好的改善了复合材料性能。
凝胶化是蛋白质的主要性质之一,尤其变性后二级结构形成多肽,在构建水凝胶网络体系时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制备水凝胶的单体大部分为水溶性单体,无法通过微悬浮聚合技术得到聚合物微球,因此,采用反相微悬浮聚合技术是制备聚合物水凝胶微球的主要策略之一。
本发明以大豆分离蛋白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水相,石油醚为油相,构建油/水混合体系,引发水溶性单体丙烯酸聚合,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微悬浮聚合制备蛋白质/高分子复合水凝胶微球,通过单体投入量的控制,实现对复合水凝胶微球的粒径调控,粒径为1~5mm范围,同时,以苯扎氯铵为模拟药物,研究其蛋白质复合水凝胶微球对小分子药物苯扎氯铵吸附特性和缓释行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用于药物缓解的方法,达到利用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的效果。实现苯扎氯铵吸附效果最好,释放率最高的目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利用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用于药物缓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称取1g大豆蛋白分散于100mL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得到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取20mL大豆蛋白溶液移至100mL容量瓶,加入定量单体丙酮酸0.2mL-1.4mL,室温搅拌1h,称取0.03g过硫酸铵,0.01g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别溶解于1ml蒸馏水中,逐滴加入上述溶液中,磁力搅拌45min,以该体系作为水相,0.05g十二烷基硫酸钠溶解于0.6mL蒸馏水,与0.3mLSpan80混合得到混合乳化剂,将混合乳化剂加入装有6mL石油醚的三口瓶中,搅拌35min,该体系作为油相,将水相逐滴滴入油相中,搅拌45min,升温至60℃继续搅拌5h,得到大豆分离蛋白/聚丙烯酸复合水凝胶微球,过滤,蒸馏水洗涤3次,真空干燥;(2)以苯扎氯铵为模拟药物,配制0.001mg/mL、0.005mg/mL、0.01mg/mL、0.05mg/mL浓度的苯扎氯铵溶液,称取相同质量的5份干燥后的复合水凝胶微球样品浸泡于5份不同浓度的苯扎氯铵溶液中,进行吸附,每隔5h,将苯扎氯铵溶液离心,于比色皿中测量其上清液(3mL)吸光度,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某时刻苯扎氯铵溶液的浓度;(3)采用标准曲线法确定释放苯扎氯铵的释放率,将达到吸附饱和的大豆分离蛋白/聚丙烯酸复合水凝胶微球用蒸馏水小心冲去残留在表面的苯扎氯铵,迅速将其浸泡于10mL磷酸缓冲液(pH=7.4)中进行药物释放,室温搅拌,每隔6h,将缓冲溶液离心,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其上清液(3mL)的吸光度,对照其标准曲线,计算苯扎氯铵的瞬时释放量,得到累积释放率。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大豆蛋白制备复合水凝胶微球用于药物缓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单体丙酮酸的投入量为1.2mL时吸附效果最好,达到26.92mg/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76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搬运的可移动式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建筑用降噪型斗提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