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离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及电信号传输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73018.8 | 申请日: | 202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3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盛利民;窦修荣;高文凯;王家进;洪迪峰;刘珂;张磊;王鹏;管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5/22 | 分类号: | H02K5/22;H01R39/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王泽云 |
| 地址: | 1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马达 转换 抵消 总成 电信号 传输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及电信号传输方法。包括:定位心轴,通过一滑动轴承沿转换抵消总成的轴心设置,其一端通过一绝缘套连接可导电的传输心轴,其内设置有导体以电连接所述传输心轴和穿过马达转子的导体;导通壳体,电连接至信号对接头并且与所述传输心轴构成一导电腔,所述导电腔内填流有导电液。因此,在装置内设计一个密封腔体,腔体内灌充导电液体,利用导电液的电导通传输特性,在腔体内形成一个导电整体,从而实现采用导电液体将柔性金属管的旋转输出转换为固定输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换抵消总成及传输方法,属于石油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分离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及电信号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油勘探领域进行地质导向作业时,安装有过线马达的井下钻具组合从下至上依次是钻头、测量短节、过线马达、传输短节这几个主要部分,过线马达的接入,使得用于测量井下工程和地质参数的测量短节被移至过线马达下端与钻头相接,这样安装可以尽早测量钻头处的轨迹和地质参数,利于提高储层钻遇率。
过线马达是在传统马达基础上改造而来,特点是在传统马达的内部布置有线缆,该线缆可用于供电和传输数据信号,实现为测量短节供电并将测量的数据上传的双向并行传输。
过线马达一般由传动轴总成、万向轴总成、定转子动力节总成、转换抵消总成这4个部分构成,在这4个总成内部分别布置线缆,实现分段布线,整机组装的目的。根据过线马达的结构特点,在传动轴总成、万向轴总成、定转子动力节总成内部设计线缆路径技术成熟,难点在于转换抵消总成内部线缆路径的设计,因为与转换抵消总成连接的定转子动力节总成内部马达转子在定子内部做行星运动并伴随轴向移位,从中引出的线缆会跟随马达转子运动,而过线马达钻具的上端是与传输短节对接的固定电信号输出端,这需要在转换抵消总成内部设计运动抵消机构,该结构可以承受定转子动力节总成中转子行星运动及轴向移位,并将从中引出的电信号传输至马达上端固定的输出端,利用固定的信号对接头与传输短节对接。
现有技术中的转换抵消总成内部传输电信号的方法没有考虑转换抵消总成工作时内外压差过大以及采用静密封方式去解决过线轴轴向移位这两种情况下的密封可靠性,势必影响过线马达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本发明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接触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及电信号传输方法。本发明在装置内设计一个密封腔体,腔体内灌充导电液体,利用导电液的电导通传输特性,在腔体内形成一个导电整体,从而实现采用导电液体将柔性金属管的旋转输出转换为固定输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方案是:
一种分离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包括:
定位心轴,通过一滑动轴承沿转换抵消总成的轴心设置,其一端通过一绝缘套连接可导电的传输心轴,其内设置有导体以电连接所述传输心轴和穿过马达转子的导体;
导通壳体,电连接至信号对接头并且与所述传输心轴构成一导电腔,所述导电腔内填流有导电液。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分离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所述导通壳体内部设置有定位轴承,所述传输心轴的一端在该定位轴承内转动。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分离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所述传输心轴的端部为一对轴承结构,利用该对轴承使传输心轴支撑在所述导通壳体内部。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分离式过线马达转换抵消总成,所述滑动轴承设置于一密封座的内壁上,所述密封座固定于密封护套上,所述定位心轴的部分侧壁与所述滑动轴承耦合,其一端穿过所述密封座后通过滚动轴承与所述密封护套耦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30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