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09805.6 | 申请日: | 2020-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4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赞;袁志华;费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赞 |
| 主分类号: | A61N1/36 | 分类号: | A61N1/36;A61B5/02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8 | 代理人: | 陈酩 |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部 迷走神经 刺激 系统 | ||
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系统,涉及神经刺激治疗技术领域,刺激系统包括刺激仪主机、刺激单元、固定夹以及无线智能交互终端,刺激仪主机用于挂在耳部的耳廓上,刺激仪主机内设有电源管理模块、刺激信号模块、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蓝牙信号传输模块以及存储模块,刺激单元通过固定夹夹设于耳部上,与刺激仪主机软连接,刺激单元包括刺激电极以及心率测量部件,刺激电极、心率测量部件均安装于固定夹上,本系统中刺激仪主机采用耳廓佩戴式,提高佩戴的舒适度,刺激单元可对不同刺激部位进行刺激,耳迷走神经刺激、心率信息无线传输给无线智能交互终端,可在无线智能交互终端实时查看刺激效果以及心率分析,达到治疗的目的,且提高用户的交互体验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神经刺激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血管疾病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辅相成,研究者采用多种神经干预以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高血压,这些干预手段中就包括刺激迷走神经、脊椎刺激等。迷走神经刺激在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应用也成为了近些年的热点,目前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临床,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而多数刺激途径均为有创刺激,临床实用性较低。近年研究者发现经皮低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可以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从而达到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控制,降低死亡风险,同时减少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包括心房颤动等发生的频率。这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为解决心律失常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是一项具有前景的治疗手段。另外迷走神经刺激对于降低炎症因子,调节情绪及心理生理压力,促进损伤修复等方面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目前已有一些相关耳部刺激仪的专利,如申请号为201410152679.6的专利,提供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仪,针对迷走神经进行电刺激,针对癫痫、糖尿病、失眠、抑郁症等进行辅助治疗,其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耳部神经刺激仪在使用时操作不方便、不舒适以及使用灵活性较差的问题,其由耳部电极、主机以及连接导线构成。申请号为201611010839.9的专利提供了一种耳缘迷走神经磁刺激器件,具有腔体的耳贴,设置在腔体内的电磁波发生装置,生成刺激耳缘迷走神经的电磁波。
刺激迷走神经就可以导致心率减慢,这种情况可以用于快速性的心律失常,比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等,而目前的耳迷走神经刺激使用的刺激调控范围还不是非常准确,如果在设置的刺激范围不合理,或者监控不到位,有可能出现心动过缓的危险。所以在刺激过程中同时可以观察和记录心率变化,不仅能实时确认刺激效果,还可以预防心动过缓等导致的危险,很大程度上改善单一刺激器给佩戴者带来的心理障碍。类似有申请号为201810911083.8的专利,具体为一种多功能的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包括电源、触控按键、蓝牙模块、控制模块、脉冲波形调制模块、阻抗检测模块、刺激电极、心电模块、心电电极、音频处理模块和音频输出模块。然而,该发明没有数据存储功能,也没有心率变异性分析功能。
综上,目前现有的佩戴在耳部的神经刺激仪产品或技术,多为单一设定的刺激仪,设定好参数后对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但无法确切看到刺激过程中的实际刺激效果。另外,现有刺激仪并没有在刺激的同时,将心电信息或PPG信号全程进行记录,以便在无法实时传输刺激参数信息和心率信息到上位机时暂时保存数据。
另外,目前的耳部刺激仪的刺激部位多为耳廓部位,刺激单元的佩戴多为耳塞方式,由于每个人的耳部结构不同,刺激单元佩戴后无法做到完全贴合,可能会造成佩戴不舒适或者刺激效果不好。且刺激单元和主机多为分离式结构,刺激单元佩戴在耳廓上,主机放置在其他位置,刺激单元通过电线连接到主机上,二者的连接稳定性较差,若人体走动容易造成刺激单元与主机脱离,导致刺激活动中断,影响刺激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系统,本系统中刺激仪主机采用耳廓佩戴式,提高佩戴的舒适度,刺激过程中可实时查看刺激效果以及心率分析,达到治疗的目的,且提高用户的交互体验感,具体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赞,未经张文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98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