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99087.9 | 申请日: | 2020-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2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洪明凤;周国栋;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同仁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翁角西***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免疫 层析 检测 试纸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免疫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及其使用方法。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包括基片区和位于基片区上表面的免疫检测区;所述免疫检测区包括:(1)样品区:所述样品区上设置有样品垫;(2)反应区:所述反应区是具有荧光线、检测线和质控线的硝酸纤维素膜;(3)吸收区:所述吸收区上设置有吸收垫;其使用方法为:S1.将待测复合物和样本稀释液混合均匀后滴加在样品垫上,平放静置180‑900秒;S2.通过荧光仪器读取信号。本申请的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可用于检测CRP、SAA和D‑Dimer,其具有改善项目性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免疫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新型膜检测技术。该技术以固定有检测线(包被抗体或包被抗原)和质控线(抗抗体)的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定相,测试液为流动相,荧光标记抗体或抗原固定于连接垫,通过毛细管作用使待分析物在层析条上移动。对于带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大分子抗原(蛋白、病毒、致病菌等),通常采用“三明治”型双抗夹心免疫层析方法,即待测物在流动相作用下先与荧光标记抗体结合,当到达检测线时再与包被抗体结合形成双抗夹心的“三明治”型,从而能够定量检测待测物的浓度。
现有的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基本由聚氯乙烯底板、硝酸纤维素膜、样品垫、吸收垫组成。一般采用喷微球的方式将发光物质固定在材质为玻璃纤维的样品垫上。当人或动物的体液样品滴在样品垫上,随着层析作用体液样品与发光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接着复合物扩散至免疫检测区内,随着层析作用复合物扩散至免疫检测区。免疫检测区一般由包被检测抗体的检测线、包被质控抗体的质控线组成,当待测复合物流经检测线,样品中的待测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随着层析作用复合物扩散至免疫检测区。当待测复合物流经检测线,样品中的待测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会被检测线的另一检测抗体捕获。通过对检测线、质控线的荧光信号值进行定量检测从而测得样品中目标抗原的含量。测线、质控线的荧光信号值进行定量检测从而测得样品中目标抗原的含量。
目前,市场采用的基本上是喷微球的方式,将荧光微球抗体复合物固定在玻璃纤维上,形成结合垫,这种喷微球的方式,在针对一些高灵敏度的项目时,没办法达到规定的线性范围上限,导致试剂的性能达不到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避免检测试剂达不到规定的线性范围上限,从而导致试剂的性能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发生,本申请提供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及其使用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免疫层析的检测试纸条,包括基片区和位于基片区上表面的免疫检测区;
所述免疫检测区包括:
(1)样品区:所述样品区上设置有样品垫;
(2)反应区:所述反应区是具有荧光线、检测线和质控线的硝酸纤维素膜;
(3)吸收区:所述吸收区上设置有吸收垫。
通过取消现有技术中喷涂在样品垫上的荧光标记抗体,并在反应区上对应设置含有荧光标记抗体的荧光线,使得本申请中以固定有荧光线、检测线和质控线的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定相,待测复合物为流动相,待测复合物通过毛细管作用在反应区上移动。待测复合物先通过荧光线,并与荧光标记抗体结合,然后到达检测线,再与包被抗体结合形成双抗夹心的“三明治”型,从而达到定量检测待测物浓度的目的。
通过改变荧光标记抗体的位置,使得检测试纸条在使用过程中,待测复合物快速通过样品垫后,与临近样品垫的荧光标记抗体复合物结合,在毛细管作用下,荧光标记抗体复合物能够更加快速的释放,在不影响检测灵敏度的情况下改善了线性范围的相关性,防止提前产生HOOK效应,进一步改善检测上限,改善临床的相关性。
优选的,所述样品垫为玻璃纤维膜或无纺布,所述吸收垫为滤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同仁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同仁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9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淤机器人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活塞杆装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