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尺寸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84967.9 | 申请日: | 2020-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5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贺海东;奚子杰;王春举;孙立宁;宁学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H5/06 | 分类号: | B23H5/06;B23H9/00 |
| 代理公司: | 苏州谨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5 | 代理人: | 叶栋 |
| 地址: | 2151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尺寸 结构 阵列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尺寸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方法,包括:S1、提供浸入至电解液中的工件作为第一电极,提供削边线电极作为第二电极并设置在工件上方,提供干涉光束调节器并输出多光束激光干涉照射在工件表面;S2、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供电构成回路,驱动削边线电极相对工件往复运动,工件在削边线电极相应位置处发生电化学溶解或电化学沉积,并形成微纳结构阵列,无需掩模,且解决了现有超短脉冲电源输出功率小的问题,提高了微纳结构阵列的加工精度,无需电解液进行高速流动,提高系统安全性及降低成本,实现金属材料各向异性电化学溶解或电化学沉积,可有效提高沉积层的致密性及结合强度,从而提高具有大深宽比的微纳结构的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尺寸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方法,属于精密、微细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精密化、微型化是现代工业、民用以及军用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然而,随着器件特征尺寸的减小,在宏观尺度下通常被忽略的表面力,如范德华力、黏着力、静电力、毛细力,在微观尺度下却成为制约微构件或系统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表面微织构技术,即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在材料表面构建一定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微结构阵列,已被充分证实可用于调控材料的表面性能,从而有效改善由表面或尺度效应引起的微器件失效问题。
金属基微零件/构件具有高强度、低电阻率、高灵敏度、高密度以及可实现传统硅基微器件无法完成的某些特定功能等特点,在微机电产品中的应用需求急剧增加。然而,传统的微纳加工技术,如微细铣削、激光加工、磨料气射流,电火花加工及掩模电解加工等,虽然可用于金属表面微结构的阵列,但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很难实现特征尺寸在数微米以下微结构阵列的制备。
相比于上述其他微纳加工方法,掩模电解加工(TMECM)在加工表面质量(无毛刺、热影响区、再铸层等)方面展现出极大的优势,同时由于加工过程中,无机械接触应力和热应力,可用于实现薄壁金属零件表面微织构的加工。但是,在TMECM工艺流程中,掩模的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之一。当微结构特征参数需要改变时,掩模板则必须重新制作,这不仅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而且将延长工艺周期。另外,现阶段,在TMECM中,通常采用的图案化光刻胶或PDMS等材料,由于呈现疏水特性,当图案结构特征尺度减小至10微米左右时,加工产生的氢气泡很难及时排出,从而抑制电解加工的进行。文献显示,目前传统的TMECM制备的微织构最小特征尺寸为30微米左右。另外,由于电解加工过程中,金属材料的溶解为各向同性,因此采用TMECM很难实现深宽比微织构的加工。同时,传统的TMECM在制备大面积微织构过程时,由于微结构是一次成型,单位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电解产物,需要电解液高压、高速流动,以及时更新加工间隙内的电解液,这给加工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多光束激光干涉加工技术是激光加工技术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改变干涉激光的数量、激光入射角便可实现不同类型、尺寸微织构的制备。但激光干涉去除材料的本质与传统的激光加工相同,因而加工表面在热影响区,表面粗糙度较差等缺点。同时,当进行大面积微织构制备时,由于需要激光能量密度超过材料的强烧蚀阈值,因此要求激光器具有很大的输出功率,设备成本较高。
超短脉冲微细电解加工技术,通过利用脉冲电压作用下,电极表面双电层充放电材料,使得电解加工精度由数十微米提高到亚微米甚至纳米。但是,受超短脉冲电源输出功率限时,目前该项技术仍无法被直接用于大面积微结构的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尺寸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无需掩模,使用削边线电极作为工具电极,无需电解液进行高速流动,实现大面积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跨尺寸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S1、提供浸入至电解液中的工件作为第一电极,提供削边线电极作为第二电极并设置在所述工件上方,提供干涉光束调节器并输出多光束激光干涉照射在所述工件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49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