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用材本构关系的数值模拟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56618.6 | 申请日: | 2020-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1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娜;李天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张新利;谢建玲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中国 古建筑 木结构 用材 关系 数值 模拟 方法 | ||
1.一种适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用材本构关系的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弹性阶段: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用材弹性阶段用以下公式描述:
其中Dijkl为用材弹性刚度矩阵,i,j,k,l=1,2,3;σ11,σ22,σ33为用材的主轴正应力,σ12,σ23,σ13为用材的主面剪应力;ε11,ε22,ε33为用材的主轴正应变,ε12,ε23,ε13为用材的主面剪应变;在后续描述中,LR平面内的应力使用σ进行表达,应变使用ε进行表达;RT平面内的应力使用Δ进行表达,应变使用ξ进行表达;TL平面内的应力使用α进行表达,应变使用β进行表达;
用材弹性刚度矩阵Dijkl中的参数的表达具体如公式(2)所示;
其中E1,E2,E3为用材主轴弹性模量,G12,G23,G13为用材主面剪切模量,△表示中间过渡计算量,ν12,ν23,ν13,ν21,ν32,ν31为用材主面泊松比;
(2)屈服方程:
A.LR平面屈服方程:
将SunChen模型的衍生模型与能够描述用材LR平面内受力响应的力学假设相结合,得到LR平面屈服方程:
其中a11,a22,b11,b22为LR平面内用材塑性特征参数,μ为LR平面内用材弹性特征参数,k1是与用材应力有关的参数,a11,a22,b11,b22通过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缮替换件用材材料偏轴受拉和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获取,将应力-应变曲线转换为应力-塑性应变曲线,使用如下公式获取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曲线;
其中σx,分别为用材LR平面内受拉或受压试验中沿加载方向的试验应力和试验塑性应变,和分别为该模型中的有效应力和有效塑性应变,θ为用材偏轴受拉或受压试验中的偏轴角度,偏轴角度为L轴与受力轴间的夹角,h(θ)表示中间过渡计算量,通过试值法确定a11,a22,b11,b22的值,将上述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曲线拟合成为一条幂函数主曲线求得最优解,拟合过程中的决定系数R2最大,幂函数主曲线形式见公式(5);
B.RT平面屈服方程:
将SunChen模型与能够描述用材RT平面内受力响应的力学假设相结合,得到RT平面屈服方程;
其中a44为RT平面内用材塑性特征参数,k2是与用材应力有关的参数,a44通过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缮替换件用材材料偏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获取,将应力-应变曲线转换为应力-塑性应变曲线;使用如下公式获取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曲线;
其中Δx,为用材RT平面内受压试验中沿加载方向的试验应力和试验塑性应变,和分别为该模型中的有效应力和有效塑性应变,φ为用材偏轴受压试验中的偏轴角度,偏轴角度为R轴与受力轴间的夹角;i(φ)表示中间过渡计算量,通过试值法确定a44的值,将上述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曲线拟合成为一条幂函数主曲线求得最优解,拟合过程中的决定系数R2最大,幂函数主曲线形式见公式(8);
C.TL平面屈服方程:
将SunChen模型的衍生模型与能够描述用材TL平面内受力响应的力学假设相结合,得到TL平面屈服方程;
其中c11,c22,d11,d22为TL平面内用材塑性特征参数,ν为TL平面内用材弹性特征参数,k3是与用材应力有关的参数,c11,c22,d11,d22通过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缮替换件用材材料偏轴受拉和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获取,将应力-应变关系转换为应力-塑性应变曲线,使用如下公式获取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曲线:
其中αx,为用材TL平面内受拉或受压试验中沿加载方向的试验应力和试验塑性应变,和分别为该模型中的有效应力和有效塑性应变,γ为用材偏轴受拉或受压试验中的偏轴角度,偏轴角度为T轴与受力轴间的夹角,j(γ)表示中间过渡计算量,通过试值法确定c11,c22,d11,d22的值,将上述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曲线拟合成为一条幂函数主曲线求得最优解,拟合过程中的决定系数R2最大,幂函数主曲线形式见公式(11);
(3)用材受拉: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用材LR平面、RT平面和TL平面受拉时均出现脆性断裂,整体应力-应变曲线呈现线性,LR平面屈服方程、RT平面屈服方程和TL平面屈服方程描述的屈服面上的点为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阶段起始点或线性阶段终点,因此用材受拉状态下的应力水平达到屈服面时,用材出现断裂,断裂时的应变增量对应的应力变为零,采用如下方程进行描述:
假设第n步迭代得到的应力张量为n+1步中给出一个新的应变增量dεkl,计算得到试探应力:
将试探应力代入屈服方程,屈服方程根据变形出现的平面拟定,分别为LR平面屈服方程、RT平面屈服方程和TL平面屈服方程;若则说明用材仍处于弹性阶段,其中n'=1,2,3,n'=1时对应LR平面屈服方程中的k1,n'=2时对应RT平面屈服方程中的k2,n'=3时对应TL平面屈服方程中的k3,令作为新的应力张量,按照公式(12)进行循环;若则说明用材已经进入屈服阶段:用材处于受拉状态时发生断裂,保留该应变增量,应变增量步后对应的应力为零;
(4)用材受剪: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用材LR平面、RT平面和TL平面受剪时均出现脆性断裂,整体应力-应变曲线呈现线性,LR平面屈服方程、RT平面屈服方程和TL平面屈服方程描述的屈服面上的点为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阶段起始点或线性阶段终点,因此用材受剪状态下的应力水平达到屈服面时,用材出现断裂,断裂时的应变增量对应的应力变为零,同样采用公式(12)进行描述,同样将试探应力代入屈服方程,屈服方程根据变形出现的平面拟定,分别为LR平面屈服方程、RT平面屈服方程和TL平面屈服方程,若则说明用材仍处于弹性阶段,令作为新的应力张量,按照公式(12)进行循环,若则说明用材已经进入屈服阶段:用材处于受剪状态时发生断裂,保留该应变增量,应变增量步后对应的应力为零;
(5)用材LR平面受压:用材LR平面受压,简化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由公式(1)和公式(2)确定;用材LR平面受压时的应力状态达到公式(3)、公式(4)和公式(5)确定的屈服面后,用材进入理想塑性流动阶段,过程如下:
假设第n步迭代得到的应力张量为n+1步中给出一个新的应变增量dεij,根据公式(12)计算得到试探应力若在LR平面中,kn'=k1,则说明用材已经进入屈服阶段,该试探应力不是真实用材应力,需要将超出屈服面的部分减去:将总应变增量中的塑性应变增量引起的虚假应力从试探应力中减去,从而使应力值返回屈服面已实现理想塑性流动状态,具体方程如下:
总应变增量dεij由弹性应变增量和塑性应变增量之和进行表达,
若n+1步的真实应力为:
其中为塑性应变增量,公式(14)能够使用材应力始终处于屈服面上,实现理想塑性流动状态,其中塑性应变增量根据相关联的流动法则求解:
其中△λ为一致性系数,根据公式(15),LR平面上的塑性应变表示为:
其中为用材沿L轴方向的塑性正应变增量,为用材位于LR平面内的塑性剪应变增量,为用材沿R轴方向的塑性正应变增量,△λLR求解是上述过程的关键,假设用材在第n步屈服,那么用材在第n+1步同样屈服,应力状态均在屈服面上,即:
其中为第n步试探应力代入公式(3)的结果,而为第n+1步试探应力代入公式(3)的结果;
故此
其中为与的差值;
将上式按照LR平面屈服方程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到:
其中△σ11为沿着用材L轴方向的正应力增量,△σ22为沿着用材R轴方向的正应力增量,△σ12为位于用材LR平面内的剪应力增量;
其中M、X、Y、Z为运算过程中的过渡量;根据径向返回算法,公式(19)中的应力增量表述为:
其中为沿着用材L轴方向的试探正应力增量,为沿着用材R轴方向的试探正应力增量,为位于用材LR平面内的试探剪应力增量;
将公式(20)和公式(21)代入公式(19),△λLR被求解:
在总应变达到应力软化阈值时,应力软化阈值为弹性总应变阈值的1.2倍,出现应力软化现象;
(6)用材RT平面受压:用材RT平面受压,简化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由公式(1)和公式(2)确定,用材RT平面受压时的应力状态达到公式(6)、公式(7)和公式(8)确定的屈服面后,用材进入理想塑性流动阶段,过程如下:
假设第n步迭代得到的应力张量为n+1步中给出一个新的应变增量dξij,根据公式(12)计算得到试探应力若则说明用材已经进入屈服阶段,在RT平面中,kn'=k2,该试探应力不是真实用材应力,需要将超出屈服面的部分减去:将总应变增量中的塑性应变引起的虚假应力增量从试探应力中减去,从而使应力值返回屈服面已实现理想塑性流动状态,总应变增量由弹性应变增量和塑性应变增量之和进行表达,见公式(13),真实应力计算见公式(14),相关联塑性流动法则见公式(15),RT平面内的塑性应变表示为:
其中用材沿R轴方向的塑性正应变增量,为用材位于RT平面内的塑性剪应变增量,为用材沿T轴方向的塑性正应变增量,△λRT的求解是上述过程的关键,假设用材在第n步屈服,那么用材在第n+1步同样屈服,应力状态均在屈服面上,即:
其中为第n步试探应力代入公式(6)的结果,而为第n+1步试探应力代入公式(6)的结果;故此:
其中为与的差值,将上式按照LR平面屈服方程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到:
其中△△22为沿着用材R轴方向的正应力增量,△△33为沿着用材T轴方向的正应力增量,△△23为位于用材RT平面内的剪应力增量;
其中U、V、W为运算过程中的过渡量,公式(29)中的应力增量表述为:
其中为沿着用材R轴方向的试探正应力增量,为沿着用材T轴方向的试探正应力增量,为位于用材RT平面内的试探剪应力增量;
将公式(30)和公式(31)代入公式(29),△λRT被求解:
在总应变达到应力硬化阈值时,应力硬化阈值为弹性总应变阈值的2倍,用材出现应力硬化现象,木材领域统称为二次强化现象;
(7)用材TL平面受压:用材TL平面受压,简化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由公式(1)和公式(2)确定;用材RT平面受压时的应力状态达到公式(9)、公式(10)和公式(11)确定的屈服面后,用材进入理想塑性流动阶段,过程如下:
假设第n步迭代得到的应力张量为n+1步中给出一个新的应变增量dβij,根据公式(12)计算得到试探应力若在TL平面中,kn'=k3,则说明用材已经进入屈服阶段,该试探应力不是真实用材应力,需要将超出屈服面的部分减去:将总应变增量中的塑性应变引起的虚假应力增量从试探应力中减去,从而使应力值返回屈服面已实现理想塑性流动状态,总应变增量由弹性应变增量和塑性应变增量之和进行表达,见公式(13),真实应力计算见公式(14),相关联塑性流动法则见公式(15),TL平面内的塑性应变表示为:
其中为用材沿T轴方向的塑性正应变增量,为用材位于TL平面内的塑性剪应变增量,为用材沿L轴方向的塑性正应变增量,△λTL求解是上述过程的关键,假设用材在第n步屈服,那么用材在第n+1步同样屈服,应力状态均在屈服面上,即:
其中为第n步试探应力代入公式(9)的结果,而为第n+1步试探应力代入公式(9)的结果;
故此:
其中为与的差值;
将上式按照TL平面屈服方程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到:
其中△α11为沿着用材L轴方向的正应力增量,△α33为沿着用材T轴方向的正应力增量,△α13为位于用材TL平面内的剪应力增量;
其中:
其中L、G、H、I为运算过程中的过渡量,公式(40)中的应力增量表述为:
其中为沿着用材T轴方向的试探正应力增量,为沿着用材L轴方向的试探正应力增量,为位于用材TL平面内的试探剪应力增量;
将公式(41)和公式(42)代入公式(40),△λTL被求解
在总应变达到应力硬化阈值时,应力硬化阈值应变为弹性总应变的2倍,应力出现硬化,木材领域统称为二次强化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661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市政管网健康度在线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