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网络涉诈关联分析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38970.7 | 申请日: | 2020-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3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 发明(设计)人: | 魏薇;崔现东;杜伟;吴荻;万晓玥;董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4W12/128 | 分类号: | H04W12/128;H04L29/06;H04W4/14;G10L15/26;G06F16/903;G06F16/95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张放 |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关联 分析 方法 系统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跨网络涉诈关联分析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跨网络涉诈分析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电话号码及其相关信息,第一电话号码为已确定涉诈的电话号码;从第一电话号码的相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关键词包括第二电话号码和/或互联网账号,将第二电话号码输入基于人工智能的电话信息反诈研判模块,将互联网账号输入基于人工智能的互联网信息反诈研判模块,以判断电话号码和互联网账号是否涉诈,如果涉诈,分别输入涉诈电话号码信息库和涉诈互联网账号信息库。跨网络涉诈分析方法还结合涉诈电话号码信息库和涉诈互联网账号信息库的相关信息进行跨网络的涉诈联合分析,以实现对跨电话网络和互联网网络的诈骗事件的事先判断和预防。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跨网络涉诈关联分析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电信网络诈骗事件不断出现,诈骗方式更加隐蔽,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诈骗形式也由利用语音短信等传统诈骗转变为利用社会热点和行业漏洞,借助电信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实施的新型诈骗。现有诈骗手段多涉及跨领域的方式,比如利用手机号码注册互联网账号,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诈骗行为等。而当前的诈骗检测主要是针对单一网络,例如在电信网络中监测与涉诈电话号码相关的短信、通话、网址信息等信息;在互联网中检查与涉诈账号相关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信息。由于不同网络的数据难以直接交互与共享,现阶段的反诈手段缺少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协同合作,因此难以准确判断跨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诈骗事件。
现有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电信业务的通话、短信信息、互联网中网址银行账号等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的初步判断,并不适用于跨领域的网络诈骗方式。另外,对于跨领域涉及手机号码和账号的关联分析方法,也不适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应用场景。
为此,工信部提出完善跨政企、跨行业、跨部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目标,希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方面发挥强大效能。因此,亟待设计一种联合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诈骗联合分析系统,以构建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防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从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数据中,完成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构建跨网络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安全防线。
基于此,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跨网络涉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获取第一电话号码及其相关信息,对所述第一电话号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数据预处理,所述第一电话号码的相关信息包括通话信息、行为日志信息、短信信息,其中短信信息中还包括网址信息,所述第一电话号码为已确定涉诈的电话号码;
从所述第一电话号码的相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关键词包括第二电话号码和/或第三互联网账号;
将提取的所述第二电话号码输入基于人工智能的电话信息反诈研判模块,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电话信息反诈研判模块获取所述第二电话号码的短信信息、行为日志信息、通话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所述第二电话号码是否涉诈,如果确定所述第二电话号码涉诈,则输入涉诈电话号码信息库,如果无法确定是否涉诈,则可由人工辅助研判,如果人工辅助研判为涉诈,则将所述第二电话号码输入所述涉诈电话号码信息库;
将提取的所述第三互联网账号输入基于人工智能的互联网信息反诈研判模块,以判断所述第三互联网账号是否涉诈,如果属于涉诈互联网账号,输入涉诈互联网账号信息库,如果无法确定是否属于涉诈互联网账号,则可由人工辅助研判,如果人工辅助研判为涉诈,则将所述第三互联网账号输入所述涉诈互联网账号信息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获取第一互联网账号及其相关信息,对所述第一互联网账号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数据预处理,所述第一互联网账号的相关信息包括文本信息、行为日志信息、音频信息、图像和视频信息,所述第一互联网账号为已确认涉诈的互联网账号;
从所述第一互联网账号的相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关键词包括第三电话号码和/或第二互联网账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8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