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热同轴电缆联接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72151.7 | 申请日: | 2020-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1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E·布拉肯里奇;C·H·韩;F·L·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P3/00 | 分类号: | H01P3/00;H01P3/08;H01P3/06;G01K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坤瑞律师事务所 11494 | 代理人: | 封新琴 |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绝热 同轴电缆 联接器 | ||
一种绝热同轴电缆(12a)连接器包括机架(60a)和平面传输线(16),所述平面传输线在所述机架(60a)内并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同轴电缆(12a)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一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和第二同轴至平面过渡部,所述第一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在所述机架(60a)内并且连接到所述平面传输线(16)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在所述机架(60a)内并且连接到所述平面传输线(16)的所述第二端。
背景技术
在测试和测量中存在待测试系统或待测试装置(DUT)经受一定范围的环境条件的情况的许多例子。通常,用于测量性能的测试设备不经受相同的条件,并且通常期望将DUT的测试环境与相关联的测试设备隔离。通过这样,可以假定测试设备独立于测试环境。相反,经受环境应力的设备可以与通过到外部测试设备的连接件的杂散热路径脱离关联。这样的杂散热路径可能通过不同于测试腔室旨在模拟的条件的方式影响待测试设备。理想的情况是,待测试设备与外部影响隔离,但是如果还需要具有与外部测试设备的连接件,则这是难以实现的。
在射频(RF)功率计量应用中,感测元件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是必要的。主要功率标准用于测量在传输线中终止的功率。通常,在终止中感测到温度升高,并且所述温度升高可能与RF功率相关联。通过测量与由所述标准报告相比的整个组件的温度升高来计算这种标准的效率。为了提供效率的有效测量,重要的是确保不存在从功率标准到外部环境的热路径。与所述标准的电流连接件需要具有可能获得最佳性能的最小热导率。
国家计量研究院(NMI)和其他学术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在于纯同轴结构或矩形波导。在同轴波导中的中心导体的易碎性使其成为极难组装的部件。另外,在外部导体中存在为了降低热导率而所需的断裂。在许多NMI中,RF和机械性能受到损害并且将同轴微热量计的使用限制为=18GHz(N型)。一些实验室坚持使用高达50GHz的同轴,然而它们的测量不确定性不如矩形波导标准好。矩形波导的问题可能较少,因为仅有表面待处理。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热同轴电缆连接器。所述绝热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机架和平面传输线,所述平面传输线在所述机架内并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一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和第二同轴至平面过渡部,所述第一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在所述机架内并且连接到所述平面传输线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在所述机架内并且连接到所述平面传输线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一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和所述第二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可以包括相应的适配器,所述适配器暴露在所述机架的相反端处、并且各自被配置成操作性地接合同轴电缆的配件。
所述机架的热导率可以小于0.300瓦特每米开尔文。所述机架可以由聚碳酸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形成。
所述平面传输线可以是共面波导(CPW),并且所述CPW的基板可以具有小于5瓦特每米开尔文的热导率。所述CPW的所述基板可以由熔融二氧化硅和石英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所述机架可以包括围绕所述平面传输线的至少一部分的中心主体,以及分别包含所述第一同轴至平面过渡部和所述第二同轴至平面过渡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反的联接螺母。所述联接螺母中的至少一个联接螺母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中心主体。所述中心主体可以是在所述平面传输线周围纵向地延伸的圆柱体。
所述平面传输线可以是微带或带状线中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热同轴电缆连接件。所述绝热同轴电缆连接件包括具有第一端的第一同轴电缆和具有第二端的第二同轴电缆。所述绝热同轴电缆连接件进一步包括同轴电缆连接器,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平面传输线,所述平面传输线操作性地连接在相应的所述第一同轴电缆和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所述同轴电缆连接件可以包括包含所述平面传输线的机架,并且所述机架可以具有小于0.300瓦特每米开尔文的热导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21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鳍端部栅极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