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合空间结构和属性信息的自适应邻域确定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71753.0 | 申请日: | 2020-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5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 发明(设计)人: | 禹文豪;陈佳鑫;张一帆;陈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6Q10/06;G06Q50/26;G06F16/29 |
| 代理公司: | 武汉诚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65 | 代理人: | 邱琳 |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空间结构 属性 信息 自适应 邻域 确定 方法 | ||
1.一种结合空间结构和属性信息的自适应邻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GIS原始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各个空间对象的属性信息,对属性信息用矩阵的形式进行建模,构建信息矩阵X∈Rd×n=[x1,x2,...,xn],其中n表示空间对象的数量,d代表属性信息的维度,列向量xi代表第i个空间对象的各种属性信息;
(2)根据空间对象的类型对各个空间对象的空间结构进行建模,空间对象的类型包括点、线和面;具体包括以下过程:
对于类型为点的空间对象,即点对象,通过点对象之间的距离确定空间相似度矩阵S∈Rn×n;
对于类型为线的空间对象,即线对象,通过线对象之间的连通性,确定空间相似度矩阵S,连通性通过线对象之间的最短距离或偏转角度衡量,空间相似度矩阵S中元素的大小用于表示两个线对象之间的相关程度;
对于类型为面的空间对象,即面对象,通过面对象的几何属性和面对象之间的距离,来确定空间相似度矩阵S;
(3)基于空间对象的空间结构和属性信息进行稀疏重建处理,并对优化过程进行迭代,得到表示空间对象之间相关性的最优重建权重矩阵,作为空间对象之间最优的邻域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空间结构和属性信息的自适应邻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类型为点的空间对象,即点对像,具体通过以下方法确定空间相似度矩阵S:利用泰森多边形方法搜寻某个点对象的邻接点,对它们的距离进行反距离加权计算,得到该点对象与其邻域的空间相似度,进而构建所有点对象的空间相似度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空间结构和属性信息的自适应邻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类型为面的空间对象,即面对像,具体通过以下方法确定空间相似度矩阵S:首先确定面对象中心点,然后用泰森多边形方法搜索每个面对像的邻接对象,对它们的距离进行反距离加权计算,构建所有面对像的空间相似度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空间结构和属性信息的自适应邻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通过以下过程得到表示空间对象之间相关性的最优重建权重矩阵:
(3-1)输入信息矩阵X、空间相似度矩阵S和第一调优参数ρ0、第二调优参数ρ1和第三调优参数ρ2;
(3-2)初始化重构权重矩阵α∈Rn×n=[α1,α2,...,αn],其中向量αi代表第i个对象和其他所有对象之间的相关性,将迭代次数t置为0;
(3-3)计算对角矩阵D,对角矩阵D的第i个对角元素值为
(3-4)更新重构权重矩阵α,更新后的重构权重矩阵为:
α=(ρ0XTX+ρ1D+ρ2I)-1(ρ0XTX+ρ2S)
其中I是一个n×n的单位矩阵;
(3-5)重复步骤(3-3)至步骤(3-4),直到目标函数的值趋于稳定,目标函数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空间结构和属性信息的自适应邻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结束后,将所有空间对象之间关系的最优权重矩阵用于实际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175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组合式多功能喷杆结构
- 下一篇:一种软液袋软管的开口装置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