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板固定的预制混凝土梁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19372.8 | 申请日: | 2020-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7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宋幸芳;郭庆新;金宝柱;闫乐;党彥;刘培军;祁清宝;张贵洲;张俊峰;岳飞龙;王建国;李冠华;吕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路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8B23/02 | 分类号: | B28B23/02;B28B7/18;E04B5/04;E04C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 地址: | 01000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板 固定 预制 混凝土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预制梁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板固定的预制混凝土梁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在两边的钢筋架之间设置拼接钢板,加强了预制混凝土梁抗扭力的程度,使得在楼板对接处的预制混凝土梁,不会出现裂缝,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拼接钢板可拆卸设计,使得对制作预制混凝土梁时有辅助作用,有利于调节钢筋架的对齐程度,防止钢筋架在浇筑过程中松动,拉伸座固定在钢筋架,且与浇筑的混凝土一体成型,提高预制混凝土梁的强度,铰接座的设计可以适用于不同倾斜侧壁的预制混凝土梁,还可让拼接钢板保持水平,提高拉进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制梁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板固定的预制混凝土梁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梁是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梁。钢筋混凝土梁既可作成独立梁,也可与钢筋混凝土板组成整体的梁-板式楼盖,或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整体的单层或多层框架。钢筋混凝土梁形式多种多样,是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等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应用范围极广。在楼板对接位置的钢筋混凝土梁不仅承受楼板的重量,还会承受两边楼板的不同方向的扭力,长时间的扭力使得钢筋混凝土梁容易开裂,导致出现安全隐患。为此,提出一种钢板固定的预制混凝土梁及其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钢板固定的预制混凝土梁及其制作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板固定的预制混凝土梁,包括钢筋架、拼接钢板和底钢板,所述底钢板两侧各倾斜设置一个钢筋架,所述钢筋架上夹紧固定内夹紧板和外夹紧板,所述内夹紧板设在钢筋架内,所述外夹紧板设在钢筋架外侧,所述内夹紧板和外夹紧板的四个角上通过夹紧螺栓夹紧固定,所述内夹紧板上一体式设有拉伸座,所述拉伸座的另一端通过转销与铰接座一端铰接,所述铰接座的另一端一体式设有第二拼接板,所述拼接钢板的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拼接板,所述第一拼接板和第二拼接板对接后在四个角上通过拼接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筋架和底钢板外部浇筑混凝土形成预制混凝土梁。
优选地,所述第一拼接板和第二拼接板形状相同。
一种钢板固定的预制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其制作方法为:
a.制作钢筋骨架;根据需要的预制混凝土梁尺寸,设计底钢板,并在底钢板两侧编制钢筋架,钢筋架的倾斜角度根据需要设计,底钢板和两侧的钢筋架形成钢筋骨架;
b.布置拉伸座;外夹紧板放置在钢筋架外侧,在钢筋架内侧放置一个内夹紧板,内夹紧板和外夹紧板之间通过夹紧螺栓固定,内夹紧板和外夹紧板均匀分布在钢筋架上;
c.安装浇筑板;在钢筋架内侧安装内浇筑板,钢筋架外侧安装外浇筑板,调节内浇筑板和外浇筑板的距离,以达到控制预制混凝土梁的壁面厚度;
d.预装拼接钢板;在每个拉伸座上均铰接安装一个铰接座,在两边拉伸座之间安装拼接钢板,拼接钢板两端的第一拼接板通过拼接螺栓与铰接座上的第二拼接板连接;
e.浇筑混凝土;调节第一拼接板和第二拼接板的紧固程度,让两边的钢筋架保持对齐,对齐后在内浇筑板和外浇筑板之间浇筑按配合比拌和好的混凝土;
f.调节拼接钢板;最终调节第一拼接板和第二拼接板的紧固程度,将预制混凝土梁的上端浇筑成型;
g.晾晒成型,将成型的预制混凝土梁进行晾晒,并储存。
优选地,所述内夹紧板和外夹紧板安装位置位于钢筋架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内浇筑板上设若干个方孔,内浇筑板安装时,将拉伸座从方孔中穿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两边的钢筋架之间设置拼接钢板,加强了预制混凝土梁抗扭力的程度,使得在楼板对接处的预制混凝土梁,不会出现裂缝,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路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内蒙古路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93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