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智能制造为框架的电视机面板双面上色的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03759.4 | 申请日: | 2020-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6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 发明(设计)人: | 邓颖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微东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5C5/02 | 分类号: | B05C5/02;B05C1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制造 框架 电视机 面板 双面 上色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电视机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以智能制造为框架的电视机面板双面上色装置,包括底座,利用底座对整个装置进行支撑,通过转盘、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承接板和第二承接板的配合使用,在进行面板上色时可以自动进行翻面,不需要人工就那些翻面,从而提高面板制作时的工作效率,更加的省时省力,通过移动板、第三圆盘、摆杆、推杆和储液室的配合使用,使得在进行面板上色时定量进行出料,不仅保证上色时的均匀性,并且避免出料过多造成原料的浪费,更加的智能与环保,通过第一圆盘、限位套和半齿轮的配合使用,使得将定量出料和自动翻面两个步骤进行联动,从而增加整个装置的联动性,使得操作更加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视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以智能制造为框架的电视机面板双面上色的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从电视机发明以来,电视机产品的更新换代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机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在进行电视机的安装制作时,其中电视机外壳面板是主要部件之一,在进行面板制作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面板的光滑度和防腐度,通常需要对面板进行上色,而现有的上色装置较为单一,在进行上色时无法自动进行双面上色,通常需要关闭机器利用人工进行翻面,从而提高上色的时间,使得电视机制作时的工作效率较低,使得会消耗较多的能源,提高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在进行上色时无法保证定量进行上色,当原料挤出过多时会造成原料的浪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者提出了一种以智能制造为框架的电视机面板双面上色的装置,具有定量出料且双面上色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上色装置设置较为单一的问题,保证了使用该装置进行操作时可以自动进行翻面,不需要人工操作,从而提高面板上色时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内降低消耗成本,更加的智能,提高该装置使用时的实用性。
发明内容
(一)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定量出料且双面上色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以智能制造为框架的电视机面板双面上色的装置,包括底座,利用底座对整个装置进行支撑,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所述底座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圆盘,利用第一圆盘的旋转带动限位套同步进行旋转,第一圆盘的外侧活动连接有限位套,限位套的内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的内部设置有锥形齿轮,且锥形齿轮的外侧设置有转轮,且该转轮与转盘之间通过皮带活动连接,故最终带动转盘同步进行旋转,限位套的外侧活动连接有转盘,利用转盘的旋转带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同步进行移动,转盘的外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杆,利用第一连杆的运动拉动第二承接板同步进行运动,第一连杆远离转盘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杆,利用第二连杆的运动带动第一承接板同步进行运动,第二连杆远离转盘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承接板,第一承接板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第二承接板,第一圆盘的上方活动连接有半齿轮,半齿轮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移动板,移动板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三圆盘,第三圆盘的外侧活动连接有摆杆,摆杆远离第三圆盘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推杆,推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储液室。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该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滑槽,且该滑槽的尺寸与移动板的尺寸相互适配,移动板的左端设置有齿条,且该齿条的尺寸与半齿轮的尺寸相互适配。
优选的,所述第三圆盘的内部开设有滑槽,且该滑槽设计为曲形对称状,该滑槽的尺寸与摆杆的尺寸相互适配,且摆杆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支点。
优选的,所述推杆的下端设置有活塞,且该活塞的尺寸与储液室的尺寸相互适配,且推杆设置在储液室的中央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盘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圆盘之间通过皮带活动连接,且两个第一圆盘的规格一致,且以限位套的中心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第一圆盘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承接板与第二承接板的规格一致,且两者的内部均设置有凹槽,该凹槽的尺寸与面板的尺寸相互适配,且凹槽内部设置为柔软的橡胶材料。
优选的,所述限位套的表面设置有斜槽,且该斜槽的尺寸与第一圆盘外侧设置的固定杆尺寸相互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微东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微东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37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