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软磁功率损耗测量改进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91176.4 | 申请日: | 2020-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0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 发明(设计)人: | 蒋涛;陈小林;赵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新康达磁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21/06 | 分类号: | G01R21/06;G01R15/18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张磊 |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功率 损耗 测量 改进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金属软磁功率损耗测量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源,用于进行产生一个一定频率的正弦波信号;
功放器,用于进行输入正弦波信号的功率放大,从而保证正弦波信号的强度与稳定性;
可变电容箱,用于进行调节合适的电容值,使得回路的功率因数PF值收敛于1;
电流互感器,用于进行检测获取谐振内部回路的准确电流;
示波器,用于测量获取谐振内部回路的准确电流的波形且进行观测;
功率计,用于检测金属软磁合金磁心产品的功率损耗;
所述功放器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电阻R3、电容C2、电阻R4、放大器U1A、三极管Q1、电容C3、电容C6、电容C5、电容C4、稳压器U2、稳压器U3、三极管Q2、电阻R6、三极管Q3、电阻R5、电阻R7、电阻R8、极性电容C7、三极管Q8、三极管Q4、电容C9、电阻R11、电阻R10、电容C8、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9、电阻R12、电阻R13、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14、三极管Q7、电容C10、电阻R16、电阻R17、三极管Q9、电阻R17、电阻R14、电阻R15、三极管Q6、三极管Q10、电阻R18、电感L1、电容C11、电阻R19;
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喝所述放大器U1A的3号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放大器U1A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放大器U1A的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和稳压管U3的3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1A的1号引脚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管U3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稳压管U3的1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A的8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稳压器U2的3号引脚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2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2的1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A的1号引脚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和所述电容C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极性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6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几点同时与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和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且输出信号,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流互感器包括电流采样模块;所述电流采样模块包括:电阻R21、电容C12、放大器U4A、放大器U4B、电阻R20、线性光电耦合器U5、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13、电容C14;
所述放大器U4A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21的一端、所述电容C12的一端和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U5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4A的2号引脚和4号引脚连接且接地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U5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两端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4A的1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A的4号引脚与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U5的5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U5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U5的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放大器U4B的5号引脚、所述电容C1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U5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B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B的4号引脚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4B的7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B的8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
在回路中被测样品两端并联一个可变电容箱,构成LC并联谐振回路;所述LC并联谐振回路包括:可变电容箱A1、电感L3、电感L2、电容C15、被测样品R25、电容C15、电容C16;所述电感L3的一端与电容C16的一端输入电压,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输入同时与所述电感L2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与所述被测样品R25的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15的另一端和所述被测样品R25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可变电容箱A1与所述电容C15连接,所述可变电容箱A1的控制端输入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新康达磁业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新康达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117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设备及介质
- 下一篇:一种基于网络路由的数据分发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