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满液式蒸发器和制冷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70030.0 | 申请日: | 2020-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4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应林;冯梦丽;牛宝联;夏学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B39/02 | 分类号: | F25B39/02;F25B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苏虹 |
| 地址: | 2100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满液式 蒸发器 制冷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型满液式蒸发器和制冷装置,包括筒体、捕沫器、前端盖、后端盖、冷冻水进口、冷冻水出口、隔板、冷媒分配器、冷媒收集器、管簇、冷媒液体入口和冷媒气体出口等。本发明装置可将换热器体积缩小约30%、冷媒充注量降低约20%、换热器筒体内冷媒制冷剂的静态高度降低30%左右、总换热面积减小约10%,能有效地降低换热设备的制造成本和促进换热设备设计的小型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和制冷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空调系统中的换热器和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干式蒸发器作为一种常用的蒸发换热设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制冷与空调设备中。在其实际应用时,冷媒在管内流动沸腾过程中存在两相流动分层、分配不均和局部过热等问题,目前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将干式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在其理论计算值的基础上增大20%-30%。这种方法增大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也不利用蒸发器设计的小型化。
与此同时,满液式蒸发器也是常用的制冷部件。其在管内走水,制冷剂在管簇外面蒸发,外传热面基本上都与液体制冷剂接触,筒体内充注的制冷剂量一般约为筒体有效容积的55%~65%。在满液式蒸发器的工程应用中,也存在两个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制冷剂充灌量过大;二是受制冷剂液柱高度影响,筒体底部的蒸发温度偏高,会减小传热温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复合型满液式蒸发器,不仅可以解决干式蒸发器的局部过热以及设计面积偏大的问题,还能大幅缩减满液式蒸发器中管簇的换热管根数,从而减小满液式蒸发器的体积,继而降低了液柱的高度和减少了冷媒的充注量;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基于复合型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装置。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复合型满液式蒸发器,包括筒体、捕沫器、前端盖、后端盖、冷冻水进口、冷冻水出口、隔板、冷媒分配器、冷媒收集器、管簇、冷媒液体入口和冷媒气体出口等组成,管簇设置于捕沫器的下方。管簇包括套管阵列和连接管,套管包括外管和内管;冷媒分配器和冷媒收集器均设有入口和出口,冷媒分配器的入口位于筒体的外部,冷媒分配器的出口分别与套管阵列的内管相连通;冷媒收集器的入口分别与套管阵列的内管相连通,冷媒收集器的出口设于捕沫器和管簇套管阵列之间。
冷冻水在套管的外管内流动,内管中走制冷剂;即制冷剂在内管与管外的冷冻水换热,完全干式蒸发过程。
其中,所述管簇位于筒体内的下部区域,由套管阵列和U型接头等组成;套管阵列由多个套管排列而成;单个套管由外管和内管组成。所述管簇可以设计成单管程的,此时套管不需要采用U型接头,冷媒分配器和冷媒收集器分别位于套管的两端;管簇也可以是多管程的,例如两管程的,此时冷媒分配器和冷媒收集器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冷媒分配器有一个入口和若干个出口,冷媒分配器的入口位于筒体的外部,冷媒分配器的若干个出口分别与内管相联。所述冷媒收集器有若干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冷媒收集器的若干个入口分别与内管相联,冷媒收集器的出口位于筒体内的上部,且位于管簇的上面和捕沫器的下面。
该蒸发器包括两个冷媒液体的入口,一个是冷媒液体入口,另一个是冷媒分配器的入口。
其中,所述内管位于外管的内部,一根外管的内部可以同时安装一根内管或多根小管径的内管。优选地,内管的管径为2~19.2mm。
干式蒸发过程是液态制冷剂在管内流动,吸热后蒸发成气态,管外侧一般是冷冻水放热,温度降低;满液式蒸发过程是液态制冷剂在管外表面上进行池沸腾换热,吸热后蒸发成气态,管内侧一般是冷冻水放热,温度下降。而干式蒸发过程与满液式蒸发过程的换热机理完全不同,换热器的设计是完全相反的,导致这两种蒸发过程很难在一个换热筒体内同时进行。干式蒸发器和满液式蒸发器作为两种不同的蒸发器类别,已经彼此独立存在几十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新技术能够解决这两种换热过程彼此共存的问题。而本发明设计的复合型满液式换热器,可以解决这两种换热过程彼此共存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0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