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量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39973.7 | 申请日: | 2020-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76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 发明(设计)人: | 潘彪;颜虹;袁福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47/12 | 分类号: | H04L47/12;H04L47/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张涛;陈黎明 |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量 调度 方法 装置 设备 可读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量调度方法,包括:将本地网络边缘设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的环回接口均设置为up状态;每个预设周期内连续向远端网络边缘设备发送预设次数的请求报文,根据请求报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依次记录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根据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判断网络是否存在拥塞;以及若是网络存在拥塞,基于降速带宽百分比对本地流量进行限速。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流量调度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通过检测网络质量和本地队列缓存情况来检测整个网络的拥塞情况,通过降速算法使流量调度转发恢复正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量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的发展,用户请求的网络业务不断增多,网络中流量迅猛增加,然而整个网络所能提供的带宽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当用户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超过网络所能提供的上限时,网络可能会发生拥塞,引起丢包或时延增大。
传统网络需要整个网络交换机都支持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保证)才能满足关键服务不丢包。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流量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通过检测网络质量和本地队列缓存情况来检测整个网络的拥塞情况,通过降速算法使流量调度转发恢复正常。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流量调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本地网络边缘设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的环回接口均设置为up状态;每个预设周期内连续向远端网络边缘设备发送预设次数的请求报文,根据请求报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依次记录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根据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判断网络是否存在拥塞;以及若是网络存在拥塞,基于降速带宽百分比对本地流量进行限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请求报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依次记录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包括:根据发送请求报文的时间和接收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的时间得到网络拥塞时间,将十个预设周期内网络拥塞时间大于预设网络拥塞时间的次数记为网络拥塞次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请求报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依次记录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包括:根据当前周期网络拥塞时间和上一周期网络拥塞时间得到网络稳定性参数,将十个预设周期内网络稳定性参数大于预设网络稳定性参数的次数记为网络拥塞次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网络拥塞时间、所述网络稳定性参数、所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所述平均队列长度判断网络是否存在拥塞包括:判断网络拥塞次数是否大于预设网络拥塞次数;若是网络拥塞次数大于预设网络拥塞次数,确认网络存在拥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请求报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依次记录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包括:将十个预设周期内网络未接收到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次数记为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
根据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判断网络是否存在拥塞包括:判断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是否大于预设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若是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大于预设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确认网络存在拥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请求报文和远端网络边缘设备返回的应答报文依次记录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包括:根据当前周期队列长度和上一周期队列长度得到平均队列长度;
根据网络拥塞时间、网络稳定性参数、网络检测连通性参数和平均队列长度判断网络是否存在拥塞包括:判断平均队列长度是否大于预设队列缓存;若是平均队列长度大于预设队列缓存,确认网络存在拥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99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覆固体微颗粒的微胶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手机壳体的注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