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32694.8 | 申请日: | 2020-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9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明;任金明;崔恩豪;邬志;梁现培;邹任芯;董宝顺;黄雷;徐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H5/02 | 分类号: | E04H5/02;E03F5/04;E03F1/00;E04G21/00;A01G22/00;B01D29/01 |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砂石 骨料 加工 系统 生产 废渣 防护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分别位于上、下游位置的过渡区、石渣阻滑区,以及位于过渡区与石渣阻滑区底部且具有一定坡度的排水盲沟;所述过渡区的内部向下凹陷形成填埋生产废渣的生产废渣区,所述生产废渣区内在高度方向上间隔铺设有碎石排水层和三维土工排水网层,所述生产废渣区的顶部铺设压载区,在所述石渣阻滑区与压载区的坡面设置植被绿化层。以解决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快速固化堆存的问题,避免产生环境污染,为后续石屑、石粉、尾泥等工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废渣处理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砂石资源开采和利用处于小规模、粗放化的低水平开发状态,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加快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按照国家级绿色矿山创建的基本要求,剥离表土后,砂石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5%,对矿山开采、矿石生产、尾矿处置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矿石采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如废石、石屑、石粉、尾泥等,进行减量控制和充分利用,成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问题。
在矿冶领域里,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已把“无废料”作为矿山的开发目标,把尾矿综合利用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其利用目的不仅是追求最大经济效果,而且还从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按照当前建材矿山生产水平,产生的石屑、石粉等生产废渣约占总量的10~25%,我国每年建筑骨料需求量近200亿吨,骨料生产产生大量的石屑、石粉和尾泥等副产物(生产废渣),附加值极低,由于生产废渣性状差,含水量高,内摩擦角仅10°,堆存处置占用大量土地,并带来安全和环境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快速固化堆存的问题,避免产生环境污染,为后续石屑、石粉、尾泥等工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防护结构,包括紧贴布置且位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基上方的过渡区与石渣阻滑区,且所述过渡区与石渣阻滑区的底部沿地基斜面设置排水盲沟;所述过渡区的内部向下凹陷形成填埋生产废渣的生产废渣区,所述生产废渣区内在高度方向上间隔铺设有碎石排水层和三维土工排水网层,所述生产废渣区的顶部铺设压载区,在所述石渣阻滑区与压载区的坡面设置植被绿化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产废渣区的内表面铺设土工布反滤层进行反滤。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石渣阻滑区整体向上游方向倾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石渣阻滑区的顶高程与压载区的顶高程相等。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大型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渣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清除原状地面,在清理过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基上填筑排水盲沟;
S2、在排水盲沟的上游侧填筑过渡区,并在平面上将过渡区围成封闭渣坑,形成生产废渣区;
S3、在形成的生产废渣区内铺设土工布,形成土工布反滤层;
S4、在过渡区的下游侧填筑石渣阻滑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26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建筑3D打印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牵引用电池和电驱动的机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