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85023.0 | 申请日: | 2020-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6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蒙;张翠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30;B32B27/3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尹凡华 |
| 地址: | 5105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智能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智能材料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层材料、第二层材料和第三层材料;所述第一层材料和第三层材料主要由聚乙烯醇、第二副族元素与第六主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组成;第二层材料主要由聚烯烃的卤化物组成。第二层材料主要由聚烯烃的卤化物与纳米银组成;该智能材料在交流电压刺激下,伸长率可超过380%,在350伏特的直流电压下即可发生形变,伸长率可达450%;现有技术中的同类型材料,需要在上5千伏特的直流电压下,才能有伸长率达到100%的效果;在第二层材料中加入纳米银,可明显改善在相同电压刺激下的智能材料的伸长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智能材料(Intelligent material),是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近些年来,智能材料兴起,各种功能型智能材料应运而生。作为智能材料,既要感受物理条件的变化,也要作出反应。这些物理条件可以是力、湿度、压力、温度、光照、热量、电等。从报道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这些物理量的智能材料都有一些报道,从数量来看关于力学、湿度、压力、温度、光照、热量的智能响应型智能材料偏多,而关于电学物理量的智能材料偏少一些。但是,从后续成果的集成与综合应用来看,电学量是最容易集成应用的。利用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可以将多个电学智能材料集成管理控制,还可以与网络连接,实现远程控制等。
目前,电刺激响应型的智能材料还处在发展初期,只有少数优良的材料问世。像电致伸缩大形变材料,其发展也遇到很多瓶颈。交流电刺激往往其变形效果并不明显,而直流电压往往需要超过5千伏特才会有明显的变形效果。
因此,提供一种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该智能材料在交流电的刺激下具有明显的变形效果,或在直流电压低于5千伏特的条件下,也具有明显的变形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所述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在交流电压下,其伸长率可超过380%,在直流电压350伏特以下,其伸长率也可达450%,且本发明所述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伸长后可完全恢复,重复伸缩50次,其伸长率依然良好。
一种电致变形的智能材料,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层材料、第二层材料和第三层材料;所述第一层材料和第三层材料主要由聚乙烯醇(PVA)、第二副族元素与第六主族元素(或称为氧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组成;所述第二层材料主要由聚烯烃的卤化物组成。
所述第二层材料相对第一层材料和第三层材料而言,较软。
优选的,第二副族元素与第六主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选自锌的氧化物、锌的硫化物、镉的氧化物、镉的硫化物、汞的氧化物或汞的硫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选的,第二副族元素与第六主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选自氧化锌(ZnO)和/或硫化镉(CdS)。
优选的,所述聚烯烃的卤化物选自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聚氟乙烯(PVF)或聚二氟乙烯(PVF2)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层材料主要由聚烯烃的卤化物与第一副族元素组成。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述智能材料在电刺激下的伸长率。
更优选的,所述第二层材料主要由聚烯烃的卤化物与纳米银组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材料与第三层材料的组成物质相同。若第一层材料与第三层材料的组成物质不相同,则在电刺激下,所述智能材料会发生卷曲,若第一层材料与第三层材料的组成物质相同,则在电刺激下,所述智能材料不易发生卷曲。
优选的,第一层材料和第三层材料中的聚乙烯醇(PVA)和第二副族元素与第六主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50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