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电解耦合逆压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57405.2 | 申请日: | 2020-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5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何显达;叶芳秀;刘潺;廖秀芬;陈创亿;张娜;李龙芹;王晓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重庆航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7 | 代理人: | 王贵君 |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 耦合 压电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微电解耦合逆压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废水处理领域,其原材料包含铁源、活化活性炭以及压电材料三材料,各成分的质量比为8~10:8~10:1~2;其制备步骤如下:将活化活性炭与铁源、压电材料充分混合后,加入合适还原剂;对材料进行还原、洗涤、干燥等后处理,制得微电解耦合逆压电材料。本材料制备方法简单,其与传统材料的区别于压电材料加入,可利用其微电解反应产生的微电场,产生逆压电效应,增大废水与材料的接触面积,克服传统微电解材料易板结缺陷,提高降解废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领域,具体涉及微电解耦合逆压电材料,还涉及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对于高浓度、高色度的工业废水处理,普通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法都无法达到预想效果,而微电解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化学腐蚀原理,集氧化、还原、吸附、絮凝、气浮等机理为一体的高强度降解废水的预处理技术。
微电解材料一般由废铁、焦炭等材料组成。当材料浸没在溶液中时,铁作为负极,碳为正极,构成微原电池,在酸性条件下,生成Fe2+进入溶液中。
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
阳极(Fe):Fe-2e→Fe2+E(Fe/Fe2+)=0.44V
阴极(C):2H++2e→H2 E(H+/H2)=0.00V
反应中生成的Fe2+和H具有极高的活性,能够使废水中的有机物结构发生改变,使其断裂、开环等。同时阴极反应往往会有少量的H2O2生成,与阳极生成的Fe2+发生Fenton效应,生成氧化能力更强的·OH,可强化微电解降解废水性能。除此之外,微电解反应中还涉及吸附、絮凝、气浮等作用机制,新生成的Fe(OH)3吸附性能强于普通的Fe(OH)3,可提高微电解处理废水的降解性能。
但微电解技术因存在材料易板结,寿命短的严重缺陷,阻碍其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在降解过程中,因吸附、絮凝作用沉降的沉淀会粘附在微电解材料表面,造成材料板结,阻碍材料与废水的接触,最终材料失效。同时材料板结会造成金属材料和碳基材料接触面减少的现象,阻碍原电池的形成,并阻塞反应器,无法彻底降解废水。
近年来,压电化学效应(压电催化效应)受到环境科学专家的重视。压电效应产生的电荷直接参与到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小的机械能随时可以获得,如声音,水波,振动等,不需要在机械能的输入上花额外的功夫。所以压电效应的应用备受人们青睐。而所谓逆压电效应即是在电场作用下,压电材料这类电介质会产生固定方向的机械变形。
基于此背景,本发明将微电解技术和逆压电效应耦合,无需额外能耗,直接利用微电场激发压电材料产生逆压电效应,产生微振动,材料机械变形,可将粘附在表面的物质抖落或是增大材料和废水的接触面积,强化废水的降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电解效率高、无板结、使用寿命长的微电解耦合逆压电材料及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微电解耦合逆压电材料,其成分包括铁源、活化活性炭、压电材料,各成分质量比如下:所述铁源、活化活性炭和压电材料的质量比为8~10:8~10:1~2,优选为8~9:8~9:1~2;所述铁源为六水硫酸亚铁铵,所述压电材料为钛酸钡。
微电解耦合逆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将活化活性碳、铁源和压电材料按比例混合,加入还原剂还原,收集固体产物,洗涤干燥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74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