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埋大断面暗挖矩形隧道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29595.7 | 申请日: | 2020-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7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 发明(设计)人: | 程争民;戴育昕;李旭;陈东东;杨涛;姜新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10;E21D11/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浅埋大 断面 矩形 隧道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浅埋大断面暗挖矩形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施工步骤如下:
S1:暗挖段隧道采用CRD法施工,施工前对暗挖区域进行全面降水处理,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开挖面以下0.5m;
S2:地表破碎岩层注浆加固,防止开挖施工过程中引起周边地面变形破坏,具体过程包括(1)钻孔定位:现场清理完毕后,根据复核过的控制点,测设定位轴线进行桩位放样,样桩尺寸应符合设计施工要求,允许偏差控制在10mm以内;(2)钻机就位:钻机进场调试完成后,安装就位,精心调平,并支撑牢固,确保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位;(3)钻机钻进:钻机就位,调平设备,进行钻进,钻进到位后,安装钢管,钢管加工由加工厂内加工完毕后,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4)清孔:注浆前先冲洗无缝钢管内杂物,再将注浆管插入孔底;(5)注浆:由下往上顺序注浆,直至浆液从无缝钢管顶口流出浓浆为止;
S3:采用超前大管棚、超前注浆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
S4:暗挖段在开挖或分部开挖完成后立即进行初喷,及时封闭围岩暴露面,型钢拱架、锚杆和钢筋网支护与开挖循环进尺协同进行;
S5:待型钢拱架、锚杆和钢筋网支护完成后及时复喷混凝土;
S6:初期支护后及时对拱背空隙进行注浆,防止拱部留有空隙,使支护与围岩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大断面暗挖矩形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S1中,出入口降水采用大口径管井降水,在基坑内井点按8~12m间距设置,井管直径为0.8m,降水井钢管插入深度低于基坑底不小于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大断面暗挖矩形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S2中,注浆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2m,注浆工艺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旋喷桩内插Φ108钢管,钢管深入到基底下2m,注浆加固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1.0MPa-2.0 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大断面暗挖矩形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S3中,超前大管棚的施工过程包括(1)测量放线;(2)休整管棚操作平台;(3)钻机就位进行钻孔,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采用一台潜孔钻机进行作业,施工顺序根据基坑开挖顺序进行施工;(4)顶进管棚,为使钢管接头错开,加工钢管时将钢管进行钢节编号,下管时,当孔壁不易坍塌时,采用直接撞击法将导管撞击至设计位置,当孔壁容易坍塌时,用导管与钻头同时钻进的方法;(5)综合检查合格后进行注浆,注浆完成后进行检测,采用一次全钻孔注浆,管棚注浆达到浆液扩散半径不小于0.5m,根据岩石情况选定注浆方式,注浆采用水泥浆,水泥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初压0.5~1MPa,终压2MPa,注浆前应先进行注浆现场试验,注浆参数应通过现场试验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大断面暗挖矩形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S3中,超前注浆小导管的施工过程包括(1)测量导管孔位,暗挖段拱部范围内设计超前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30cm,小导管外倾角10~15°,纵向水平搭接长度1m,注浆管一端做成锥头,另一端焊上铁箍;(2)钻孔,在距离铁箍1.0m处开始钻孔,钻孔沿管壁间隔150mm,呈梅花型布设,孔位互成90°,孔径8mm,可直接采用风钻顶进;(3)安设导管,用风钻将小导管顶入,导管尾端外露足够长度,尾部与钢架焊接在一起;(4)喷射混凝土封闭注浆面;(5)导管注浆,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拟定0.4~0.6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959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云运动矢量测量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械臂终端姿态自保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