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及调节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17850.6 | 申请日: | 2020-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4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朱耀麟;武桐;任学勤;王延年;李子龙;胡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程大学;绍兴市柯桥区西纺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D04B15/26 | 分类号: | D04B15/26;D04B15/66;D04B15/70;D04B15/78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韩玙 |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脑 机织 密度 调节 上位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CAN总线连接的上位机和ARM控制器,CAN收发器是上位机与ARM控制器通讯的桥梁,CAN收发器将传输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发送出去,ARM控制器依次又与电机驱动模块、步进电机、密度调节模块、霍尔传感器连接,霍尔传感器同时还与ARM控制器连接,芯片内存模块与ARM控制器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RM控制器为ARM Cortex-M0的LPC11C24控制芯片,ARM控制器集成了TJF1051 CAN收发器,所述电机驱动模块采用BD63860驱动芯片,所述芯片内存模块为ARM控制器内部集成内存,所述步进电机型号为57BYG250系列的二相四拍混合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度调节模块具体结构为:包括由齿轮Z1、齿轮Z2、齿轮Z3构成的齿轮组,步进电机带动齿轮组转动,由于齿轮Z3的转动带动同轴凸轮运动,使嵌入在凸轮内槽的度目发生线性位移,同时带动与度目另一端连接的度目三角在度目斜槽内滑动,电脑横机编织时,机头水平方向移动,通过调整度目上下位置,使钩住纱线的织针产生位移,改变纱线的弯纱深度,从而实现织物密度调节;织物密度的变化量通过霍尔传感器检测纱线下拉位移实现,传感器的输出通过一系列的转换反馈给控制器,由控制器输出控制脉冲,实现步进电机的精准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霍尔传感器间隔90°分布在凸轮轴轴套四周的四个象限点上,分布的四个象限点是以半径1.1mm的圆。
5.一种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上位机通过CAN总线使CAN收发器以中断的方式向ARM控制器发送控制数据,控制数据包括电机转动方向、转速、电机归零操作数据、度目当前位置与绝对位置;
步骤2、当ARM控制器成功接收数据之后,将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再传送给电机驱动模块使度目电机按指定的方向、速度、位置动作,电机的转动带动密度调节模块的运动;
步骤3、电机通过齿轮组的机械传动使与齿轮Z3同轴相连的凸轮做旋转运动,同时嵌入在凸轮内槽的度目做线性位移,同时带动与度目另一端连接的度目三角在机头底板滑槽内均匀滑动;
步骤4、当度目位置调节到位后,电脑横机机头沿运行方向移动,机头运动到被选用编织的织针位置时,由于度目位置的改变使得织针下拉位移产生变化,从而改变织针钩拉纱线的深度,即弯纱深度,实现织物密度的改变;
步骤5、弯纱深度的改变通过霍尔传感器的检测采集获得,并将获得的数据经过位置转换、模数转化,反馈给ARM控制器,ARM控制器产生调节变量,根据变量使步进电机继续调节度目直到调节到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上位机通过CAN总线使CAN收发器以中断的方式向ARM控制器发送控制数据,具体如下:
上位机以中断方式向ARM控制器发送数据,当检测到中断位出现相应电平时,进入CAN中断接收环节,ARM接收CAN总线消息,发送CAN报文产生中断,首先判断是否为错误报文,若是错误的就直接删去此报文返回等待中断,若是有用的报文则读取报文对象编号,将该报文读取至接口寄存器,判断其第一缓冲区Busy位,若为0则直接存储在第一缓冲区,若为1,则再判断第二缓冲区的Busy位,若为0就存在第二缓冲区,若为1则忽略该报文,返回等待中断,重新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上位机系统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反馈控制算法具体如下:
通过霍尔传感器测定并传回弯纱深度,用于与给定值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控制偏差,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在原经典PID闭环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加入模糊逻辑规则形成模糊PID控制算法,提高织物密度调节机构的控制性能,实现更精准地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程大学;绍兴市柯桥区西纺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未经西安工程大学;绍兴市柯桥区西纺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785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