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分离海底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13280.3 | 申请日: | 2020-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6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姚国军;陈少峰;邓凌;高丽瑾;李胜;黄国富;郭银发;周伟新;王昌鹏;恽秋琴;严周广;夏灏超;赵璐;董正庆;姚勇;吴赞;陈雷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长江轮船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1/38 | 分类号: | B63B1/3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海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海底门,包括吸入格栅、吸水管、导流板和排气管。吸入格栅设于海底门的外板上。吸水管设于海底门的舱壁上,用于连接海底门和外部冷却系统。导流板安装于舱壁上,且设于吸入格栅和吸水管之间,导流板的最低点位置低于吸入格栅的最低点位置,导流板的最高点位置高于吸水管的管口中心点位置;吸水管的管口靠近导流板的一侧低于导流板的最高点位置。排气管设于舱壁上,用于排出海底门内的气体。本发明在吸水管和吸入格栅之间增加导流板,增加了气液混合物的流程,改变例气液混合物的流线,使气液混合物先向上运动、再向下运动,有利于密度不同的气液两种物质,在惯性的作用下产生分离,而气体会从排气管中排出海底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分离海底门。
背景技术
船用气层减阻技术,通过专门设计的装置,向船舶底部通气,在船舶底部形成并保持一层气层,使船底面与水隔绝,减小湿表面积,可以显著降低船舶阻力,减少燃料消耗。使用时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且与现有的节能装置,如消涡鳍、节能导管等,作用机理和位置不同,从而能与其它节能装置联合使用,是具有极大潜力的新型船舶节能减排技术。
理想的船用气层减阻系统,通过气源在船底气穴内形成气层后,即使停止供气,也能保持气层不变,从而达到最大化的节能减阻效果。但是,现阶段的船用气层减阻系统,受限于建造成本、船舶使用海况等因素,在实船应用过程中,会有气体从气穴尾部导流板的两侧溢出,导致气层变薄、覆盖面积减小,节能减阻效果降低。为了维持气层的稳定,必须间歇性的通过气源向气穴内注入气体,使得气体注入量与溢出量保持平衡,以保障气层减阻系统的节能效果。但是,也会造成气体不断的从导流板两侧溢出,对船舶尾部的设施造成影响。
船艉一般设有海底门,气体进入海底门后,气液混合物直接进入吸水管,会导致吸水管上的水泵产生气缚现象,抽取的冷却水量不足,造成主辅机的损坏。为规避上述影响,设计人员主要从水动力设计的角度出发,控制气体外溢的位置、引导气体的流动路线,防止气体进入螺旋桨和海底门。但是,当船舶运行在极端海况下,较大角度的横摇会造成大量气体外溢,仍然会有部分气体进入海底门,对海水冷却系统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海底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体进入海底门后使吸收管上的水泵产生气缚现象,影响主辅机海水冷却系统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液分离海底门,包括:
吸入格栅,设于海底门外板上;
吸水管,设于所述海底门的舱壁上,用于连接所述海底门和外部冷却系统;
导流板,安装于所述舱壁上,且设于所述吸入格栅和所述吸水管之间,所述导流板的最低点位置低于所述吸入格栅的最低点位置,所述导流板的最高点位置高于所述吸水管的管口中心点位置;所述吸水管的管口靠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低于所述导流板的最高点位置;
排气结构,设于所述海底门外板和/或所述舱壁上,用于排出位于所述海底门内的气体。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海底门,所述吸水管的管口向下设置。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海底门,所述吸水管的管口为斜切口,所述斜切口靠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为所述斜切口的最低点。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海底门,所述吸入格栅最低点位置与所述导流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等于200毫米。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海底门,所述导流板的最高点与所述吸水管的管口中心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100毫米。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海底门,所述吸水管的管口中心点与其正下方的所述海底门外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吸水管的管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长江轮船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长江轮船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32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穿戴式柔性透明显示系统
- 下一篇:一种中药饮片制备用润药机及润药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