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餐米及其混合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77851.2 | 申请日: | 2020-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5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存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良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F15/04 | 分类号: | B01F15/04;A23L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商祥淑 |
| 地址: | 063200 河北省唐山市曹***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餐 及其 混合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大米配方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按照质量比加入10%香糯5号和90%盐丰47混合或按照质量比加入20%香糯5号和80%盐丰47混合的配方米。并公开了其混合方法:在相同时间内,按照出料质量不同比例调整不同大米灌装机流速;用一漏斗放置在主料灌装机出口处,辅料灌装机出口延长至漏斗;同时控制不同灌装机同步工作,在相同时间内同时向漏斗中灌装。本发明的配餐米以其独特的配方兼顾口感和成本;本发明的一种配餐米的混合方法,通过两台灌装机同步工作,避免因提前混合带来的场地占用。同时为了保证灌装通畅漏斗出口略粗于主料灌装机出口,漏斗侧面上方有小于大米粒的通气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米配方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餐米及其混合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安全、好吃的理念深入人心。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主要指标之一,受品种、产地、气象、栽培、收获、储存、加工、蒸煮方法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品种占主导作用。除通过种植优质食味品种结合合理农艺措施生产好吃大米外,也可将不同品种、不同口感的大米按一定比例组配成配方大米,提升食味品质。具体成分比例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也是其占有市场的根本。盐丰47: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2005年开始在冀东稻区大面积推广,成为主栽品种。由于该品种对光温反应不敏感,适应性强,种植面积涵盖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种植面积广,原粮充足。属圆粒型品种,出米率、整精米率高,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米饭预冷回生,食味品质较差。香糯5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育成特种稻品种。植株生长期间及大米均具有浓郁茉莉花香气。直链淀粉0.2%,胶稠度100mm,米粒洁白光亮、香气浓郁、米饭香糯甘甜,不回生。
香糯5直链淀粉含量低,胶稠度高,具有香软甘甜特点,与原粮充足、广适型、食味较差的主栽品种盐丰47组配成配方米,取长补短,可提高稻米的综合效益。
传统配方大米的制备工艺以提前混合为主,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201810726161,一种可以降血压降压脂降血糖的大米配方及其制备工艺中公开了一组大米配方以及制备工艺,其采用提前将不同的原料放入混合机中,进行搅拌混合30分钟,这种操作无疑增加了前期成本和占地面积。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兼顾口感和成本的配餐米,以及提出一种配餐米混合方法以减小前期工序与占地面积。
本发明的一种配餐米,按照质量比加入10%香糯5号和90%盐丰47混合。
本发明的一种配餐米,按照质量比加入20%香糯5号和80%盐丰47混合。
本发明的一种配餐米的混合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相同时间内,按照出料质量不同比例调整不同大米灌装机流速。
步骤二:用一漏斗放置在主料灌装机出口处,辅料灌装机出口延长至漏斗。
步骤三:同时控制不同灌装机同步工作,在相同时间内同时向漏斗中灌装。
进一步的,所述主料灌装机为大米盐丰47灌装机,所述辅料灌装机为大米香糯5号灌装机。
进一步的漏斗出口略粗于主料灌装机出口,辅料灌装机出口延长管从漏斗侧面上方接入,漏斗侧面上方有小于大米粒的通气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配餐米以其独特的配方兼顾口感和成本。本发明的一种配餐米的混合方法,通过两台灌装机同步工作,避免因提前混合带来的场地占用。同时为了保证灌装通畅漏斗出口略粗于主料灌装机出口,漏斗侧面上方有小于大米粒的通气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良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北良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78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