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75570.3 | 申请日: | 2020-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4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 发明(设计)人: | 钟海斌;陈昌宇;周勇林;黄盛声;梁民勤;莫琳琳;张金旺;易忠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D19/00 | 分类号: | F27D19/00;F27D2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刘小莉 |
| 地址: | 545002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炉 温度 精准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利用设置在加热炉各个燃烧段处的流量孔板,先对煤气以及空气流量进行精准测控,得出实际的流量反馈;对目标温度、燃气增量以及空燃比预设值这三个数据进行监控和修正,对温度进行控制;若当无法通过流量进行温度调节时,利用设置的快切阀自动控制模块对快切阀进行有规律的切换动作达到对温度的精准控制,实现了操作系统的简单化,并且在正常的工况下,空燃比设定值和煤气增量是不需要调整的,而目标温度由二级给出,因此,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几乎不再需要操作者进行人工干预,基本实现智能燃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加热炉温度控制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加热炉炉气温度控制多使用阀门开口度控制,通过煤气调节阀的开口度控制煤气流量。当需要升温时,则增加煤气调节阀阀门开口度,同时等比增加预设空燃比的空气阀门开口度;当需要降温时,则减少煤气阀门开口度,同时等比降低预设空燃比的空气阀门开口度。同时根据各个加热段残氧分析仪采集上来炉内含氧量,适当调节空气阀门开口度,以便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燃烧环境,避免煤气浪费或产生过多的氧化铁皮。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加热炉使用的煤气压力并非一个稳定值,由于煤气压力的波动,在同一阀门开口度下流量波动较大,最终导致进入加热炉内部煤气总量的波动,因此造成温度的不稳定。另外,由于目前使用的残氧分析仪技术尚未成熟,故障率较高,且精度受到煤气质量的影响波动很大,因此无法实时提供高精度的准确数值。最终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造成整个加热炉温度控制精度的振荡,使得加热炉温度控制精度通常在±30℃到±50℃之间。而这一控制精度,无法满足二级燃烧模型的要求,因此也会制约二级模型的投入使用。
这类控制系统存在两个致命缺陷,一是当煤气压力波动较大时,整个系统控制温度的精度也会跟随煤气压力的波动而大幅度振荡,且当煤气压力低于某一个数值时,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投入;二是当残氧分析故障时,直接导致因为煤气燃烧不充分而造成烟囱冒烟或助燃空气流量过大,氧化铁皮大量生成,甚至会使整个控制系统崩溃,使得自动燃烧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时刻关注各种工况,相应的调整参数过多,例如需要调节目标温度、空气阀最小开度、燃气阀最小开度、空气阀最大开度、燃气阀最大开度、空气阀划分等分、煤气阀划分等分、阀门调节时间间隔、空气阀修正时间间隔、空气阀每次修正量、空气阀设定调节量等共计14个参数。而这些参数存在相互影响,因此一般操作人员很难快速熟悉并掌握。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新的控制方式,避开所有影响系统精度的因素,且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并快速掌握的新控制方式。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
利用设置在加热炉各个燃烧段处的流量孔板,先对煤气以及空气流量进行精准测控,得出实际的流量反馈;
对目标温度、燃气增量以及空燃比预设值这三个数据进行监控和修正,对温度进行控制;
若当无法通过流量进行温度调节时,利用设置的快切阀自动控制模块对快切阀进行有规律的切换动作达到对温度的精准控制。
作为本发明所述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5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