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蠕变轮廓法的残余应力测量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52532.6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8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 发明(设计)人: | 高瀚君;李昕;吴琼;吴绍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轮廓 残余 应力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工件残余应力检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蠕变轮廓法的残余应力测量装置,包括热时效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所述热时效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数据线、加热管、热电偶、工作台、外罩等,所述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底座、导轨、磁铁块、顶部支撑装置、三个三脚架以及四个相机等,将热变形视觉识别技术与工件的蠕变实验及仿真技术相结合,以视觉识别的热变形轮廓为基准,将工件的热时效前的残余应力场分布作为设计变量,通过优化迭代计算,使仿真计算得到的热时效过程各时刻的工件轮廓逐渐接近实测值,并将使仿真与实测误差最小的应力演变序列,作为最终的残余应力场测试结果,从而实现对工件表面和内部残余应力场的全面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件残余应力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需要同时对工件表面和内部残余应力场进行测量。
背景技术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工件内部残余应力的检测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以航天整体环件为例,由于机械成形和热处理过程中非均匀的塑性变形、温度场及金属相变的作用,极易在环件表面或内部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残余应力显著影响零件的结构强度、尺寸稳定性和疲劳寿命,不良的残余应力场将导致强度下降、变形、局部破坏、疲劳断裂、加工超差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零件的制造精度和服役可靠性。因此,对工件内部残余应力进行精准评估和有效地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残余应力的主要检测手段有X射线衍射法、盲孔法(激光散斑干涉测量式和应变片测量式)、表面压痕法、轮廓法、剥层法、中子衍射法等。X射线衍射法、盲孔法、表面压痕法只能测量零件表面或一定深度内的残余应力,测量深度最深一般可达2mm,测量内部的残余应力则需要与剥层法、轮廓法相配合。然而,剥层法费时费力,且只能用于板类零件的残余应力测试;传统的轮廓法测量效率相对较高,理论上不受测试件厚度和组织的影响,特别适用于大厚度构件残余应力的测量,但测量的数据量十分有限。中子衍射法可以测量内部残余应力,但检测成本巨大,检测设备极其稀有,不适合在生产制造中应用。
目前,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构件的通用残余应力检测方法,特别是能够高效、精准测量工件内部残余应力的新方法。本发明将热变形视觉识别技术与蠕变实验及仿真技术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基于蠕变轮廓法的残余应力测量装置,可以在时效处理的同时,完成对工件表面和内部残余应力场的检测,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对应力场的全面评估。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蠕变轮廓法的残余应力测量装置,能够对工件表面和内部残余应力场进行全面的评估。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蠕变轮廓法的残余应力测量装置,包括热时效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所述热时效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数据线、加热管、热电偶、工作台、外罩,其中工件位于所述工作台之上,所述加热管和所述热电偶通过螺母与所述工作台侧板固连在一起,并经所述数据线穿过所述外罩底部槽口连接至所述温度控制器,所述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底座、导轨、磁铁块、顶部支撑装置、三个三脚架以及四个相机,其中,所述底座与所述外罩同心,所述导轨与所述底座相配合并可以360°旋转,所述磁铁块用于固定所述导轨的位置,所述三个三脚架通过小孔配合均布在所述导轨之上,所述四个相机中的三个固定在所述三脚架上实现对工件外周全方位测量,所述顶部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外罩顶部用于支撑第四个相机进行测量。
优选的,所述外罩选用圆柱形透明玻璃以防棱边对相机测量的影响,并在底部开有一槽口以供所述数据线穿过,所述外罩内、外侧分别为耐高温玻璃和隔热玻璃,中间为真空环境,能够使得外罩内部保持所需温度的同时所述四个相机不受高温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数据线外周包有铝制薄管保护数据线免受高温影响。
优选的,所述三脚架能够实现上下垂直运动和俯仰运动,使得视觉识别系统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大小的工件,在所述底座与地面之间增加支撑结构还使得视觉识别系统能够有效测量大高度尺寸的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25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