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保护隐私的人员接触状况追踪方法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47958.2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9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贺豪杰;卢珊;梁华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H04W4/80;G06K17/00;G01S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原春香 |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护 隐私 人员 接触 状况 追踪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公共卫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保护隐私的人员接触状况追踪方法,包括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部署如上所述的可保护隐私的人员接触状况追踪系统,并向区域内所有人员发放具有近场通信功能的便携式追踪设备。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确认疑似病例后,回收疑似病例的便携式追踪设备。使用读写器读取便携式追踪设备内记录的其他便携式追踪设备唯一ID,若存在其他便携式追踪设备的唯一ID,则生成唯一ID列表。根据所述唯一ID列表,利用唯一ID作为索引,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逐一查询唯一ID对应的可追踪信息,进而确定接触人群列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卫生技术领域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中追踪与特定人员有接触史的人群的技术,并具体涉及一种可保护隐私的人员接触状况追踪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工具便捷程度的提高,经贸活动日益发达,一国之内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地区间人口、货物的流动相较于之前变得更为频繁, 人员、物资的这种大范围快速交流也使得传染性疾病在全球流行和扩散蔓延的态势愈发严峻。例如,最近20年,在全球范围内先后爆发过甲型H1N1流感、HIV、 疟疾、环孢子虫病、霍乱、病毒性出血热、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登革热、耐药性痢疾、Zika病毒等传染病。
2003 年全球发生SARS疫情后,WHO以及我国卫生系统对传染病的突发预警和快速应对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且更加规范。卫生检疫风险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得以建立和提高。 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和2005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之后,我国传染病防控机制已较为完善。因此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时,我国传染病防控系统采取了积极措施,例如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点,对所有来自疫区国家的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没有发热症状但咽喉部不适的旅客采集鼻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这些改进明显提高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检出率和截获率。2020年在我国境内出现新的疫情之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得当措施,在短时间内限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上述这些工作的经验证明,准确及时地发现感染人群从而尽快切断传染链条是阻止疫情扩散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当某地出现疫情病人时,如何确定与该病人有过较为密切接触的人群从而对这些人群使用必要的生化手段进行检测以判断其是否被感染是控制疫情扩散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现有技术中目前已知的发现可疑潜在病例的方法包括医学巡查、体温监测或人员自主申报等方式。例如,当某地出现可疑病例或者确诊病例后,通过对该病例的口头询问,结合对其拥有的具有行程记录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机)所记录的历史行程,确定其大致活动范围,并通过媒体公告、追踪划定范围内留下行程记录的手机所有人等方式确定可能与该病例有接触的人群。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存在一定缺陷。首先,为避免遗漏可能的潜在病例,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查找分析潜在接触人群;其次,通过上述分析后划定的人群范围一般可能远远超出实际有传染风险的人群范围,因而总体检测成本高。由于这种追踪方式有赖于确诊病例对自身行程的回忆的可靠性,有可能遗漏某些与其有接触的人群,因而可靠性并不稳定。而且,这种追踪方式无疑必须掌握确诊病例大致活动范围内一定时间段中所有出现过的人的行程,可能有侵犯被调查人员隐私的风险。
现有技术中存在基于GPS信息的流行病学信息采集方法。例如,在申请号为CN201110147566.3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基于谷歌地图的信息采集方法。其通过谷歌地图、GPS系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辅助现场处置人员、医生、实验室人员、专家和行政人员的交流,可对现场调查人员进行定位,能够提高信息采集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79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