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模压成型生产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63559.8 | 申请日: | 2020-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4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 发明(设计)人: | 冯雄峰;张洪生;祝颖丹;陈明达;涂丽艳;范逸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9C70/38 | 分类号: | B29C70/38;B29C70/54;B29C70/34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刘诚午 |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固性 预浸料防撞梁 模压 成型 生产线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模压成型生产线装置,包括沿生产线依次设置的热固性预浸料放卷装置、牵引裁切装置、铺层装置、预成型装置、机器人执行装置和成型模压装置。本发明的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模压成型生产线装置,实现了热固性预浸料的自动放卷、两层离型膜的自动收卷、自动牵引送料裁切、双机械手全自动铺放、自动预成型模压以及机器真空吸咐搬运,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快速、高效、大批量地生产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成型制件,具有优良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固性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模压成型生产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设计有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4项基本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结构材料。汽车工业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金属材料,是提高汽车性能、实现汽车轻量化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汽车设计的最重要发展方向。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汽车结构件、覆盖件、内饰等,可实现减重30%左右。高性能碳纤维制作的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均较高,界面结构和性能优良,因此在汽车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上应用潜力巨大。目前,已有车辆采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车架重量仅为120kg。碳纤维在汽车行业特别是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C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正在飞速发展。
预浸料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单层复合材料,可以非常方便地用来进行结构设计和铺层。预浸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因此对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多种高性能纤维和树脂的问世,预浸料的新品种和新工艺不断被开发出来,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也日趋完善,商业化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成型方法的要求。
为大力促进热固性预浸料在民用、军工、航天领域的应用,适应不同尺寸复合材料和不同形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要,研制及推广一种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模压成型生产线装置实现低成本、连续化、自动化制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本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模压成型生产线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工作效力,又能连续自动化生产。
一种热固性预浸料防撞梁模压成型生产线装置,包括沿生产线依次设置的热固性预浸料放卷装置、牵引裁切装置、铺层装置、预成型装置、机器人执行装置和成型模压装置;
所述铺层装置包括铺层机座体、第一搬运机械手装置和第二搬运机械手装置,所述铺层机座体上设有防撞梁预成型凹模、导轨和锁紧单元模组,所述第二搬运机械手装置和第一搬运机械手装置沿生产线依次设置在所述导轨上且可沿所述导轨移动,所述第二搬运机械手装置和第一搬运机械手装置用于搬运裁切后的热固性预浸料至所述防撞梁预成型凹模上;
所述预成型装置包括预成型机架体和设于所述预成型机架体上的旋转预成型压机,所述旋转预成型压机的旋转自由端设有预成型气缸和与所述锁紧单元模组相配合、用于将所述预成型装置和铺层装置固定连接的气缸伸缩单元模组,所述预成型气缸底部设有与所述防撞梁预成型凹模相匹配的防撞梁预成型凸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搬运机械手装置和第二搬运机械手装置均由伺服电机驱动沿所述导轨移动;
所述第一搬运机械手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支座,所述第一移动支座上设有第一升降滑台气缸模组和可由所述第一升降滑台气缸模组驱动而上下运动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水平伸缩气缸模组和可由所述水平伸缩气缸模组驱动而水平运动、用于夹持热固性预浸料的第一夹持部,所述水平伸缩气缸模组和第一夹持部可沿所述第一横梁移动;
所述第二搬运机械手装置包括第二移动支座,所述第二移动支座上设有第二升降滑台气缸模组和可由所述第二升降滑台气缸模组驱动而上下运动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设有可沿所述第二横梁移动、用于夹持热固性预浸料的第二夹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35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