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醇酸酯类物的回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57777.0 | 申请日: | 2020-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7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何佳欢;孙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67/03 | 分类号: | C07C67/03;C07C69/675;C08G6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睿 |
| 地址: | 20151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醇 酸酯类物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醇酸酯类物的回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将含有聚乙醇酸和/或聚乙醇酸酯类的废料和醇混合,进行解聚反应;(2)使解聚反应产物固液分离得到解聚液;(3)回收解聚液中的醇得到余液,回收的醇返回步骤(1);(4)从余液中回收醇和乙醇酸酯类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从废料中回收乙醇酸酯类物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废弃塑料制品,尤其是可降解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废弃塑料制品的绿色回收与利用,已引起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在可降解树脂材料中,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可在包装、医疗领域作为可被环境降解或者人体代谢的高分子材料而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和大部分的可降解树脂一样,使用后虽然可以很快地发生降解,但是待所有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仍然需要至少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另外,任由可降解树脂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从材料的循环再利用角度来看,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另外,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树脂开始发生降解后,其自身强度就会逐渐下降,而且在二次加工时,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的酸性降解产物会引起树脂的进一步降解,故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材料制品无法像普通塑料那样,可以直接回收再生降级使用。因此,开发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废料的化学再生,将它们转化成为合成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的聚合过程中所需的可用组分,再将这些可用组分重新聚合,以获得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甲酯废料资源再利用途径。
公开号为CN108395373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废旧聚酯回收方法是以乙二醇和丙二醇的混合液作溶剂来醇解回收的聚酯,并通过优化醇解过程中乙二醇和丙二醇的比例来提高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的收率。该方法采用乙二醇与丙二醇作为醇解的混合溶剂,用量较大,回收循环使用能耗高,而且后期酯交换产物中的乙二醇与丙二醇难以完全除尽。
公开号为CN1747982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回收废聚酯树脂的方法包括制备废聚酯树脂的解聚组合物的步骤1,还包括用固体树脂溶剂进行的废聚酯树脂的第一解聚阶段,和通过向第一解聚组合物中加入多元酸的第二解聚和加入反应阶段。该方法中用以进行加入反应的多元酸和用以使解聚组合物进行缩聚的多元醇用量较大,后期多元酸和多元醇的残余难以完全除尽,容易被带入到最终产物中。
公开号为CN1097607C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从可变形式的聚酯废料中连续回收线性聚酯的方法是将未干燥的废料熔融,聚合物链通过附着的水分而进行水解降解,将与聚合物基本组成单元相应的二醇添加至该熔体中,从而产生糖解降解,并且将如此处理过的熔体进一步缩合至所希望的聚合度,以这样的用量添加二醇,即在后缩合之前,熔体的COOH/OH末端基的摩尔比率在0.3和0.1之间。该文献公开的方法不是完成解聚回收聚酯,受制于废料的品质,经再次缩合制得的产物只能降级使用,不能作为新料使用。
公开号为CN101407445B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以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和催化剂的废聚酯材料回收方法是将废聚酯、溶剂型离子液体、催化剂型离子液体和水加入反应釜中,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反应结束后,加水析出沉淀,过滤,滤液经蒸馏分离回收乙二醇和离子液体,回收的离子液体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回用,将滤饼用NaOH溶液溶解、过滤除去未降解的废聚酯和其它不溶性杂质,将所得滤液加酸析出沉淀,经过滤、干燥得产品对苯二甲酸。该方法需采用成本昂贵的溶剂型离子液体和催化剂型离子液体,且解聚不充分,产生高浓度含盐的废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77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