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皮肤保湿检测的蛋白芯片、其制备方法、其应用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51203.2 | 申请日: | 2020-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78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杨凯业;刘光荣;李莉楠;杜志云;韩萍;林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G01N33/573;G01N33/552;G16B25/10;G16B4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欢 |
| 地址: | 529156 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皮肤 保湿 检测 蛋白 芯片 制备 方法 应用 及其 | ||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皮肤保湿检测的蛋白芯片、其制备方法、其应用及其检测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芯片固定有与皮肤保湿通路相关的关键靶点蛋白的抗体,可捕获与之特异性结合的靶点蛋白,通过对靶点蛋白的表达显著性进行评分,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皮肤保湿的状态进行评价和检测,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标本用量小的优点,为原料筛选和个体化皮肤检测方面等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为制备改善皮肤干燥和保湿状态的化妆品、保健品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蛋白芯片的制备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步骤简单,检测时间明显缩短,适宜广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皮肤保湿检测的蛋白芯片、其制备方法、其应用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功能性护肤品受到消费者,且逐年增加。市场上功能性护肤产品大都为概念性添加,或侧重于单一因子及相关通路的调控,缺乏基于皮肤屏障为基础的整体皮肤保湿的解决方案。
皮肤屏障受损后的干燥、过敏与年龄、环境、心理等均存在一定关系,当皮肤出现衰老、暗沉、过敏、瘙痒、发炎、紫外照射等问题时,均伴随着皮肤干燥的现象,因此理想的保湿护肤品是基于保护或修复皮肤屏障的途径来解决皮肤相关问题。皮肤保湿涉及多个调控通路组成的复杂体系,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真实的评价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蛋白组学能够系统、准确、全面地反映生物组织的生理状态,现已广泛应用于精准医疗及其他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生物芯片技术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相基质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生命机体的组织、细胞、蛋白质、核酸、糖类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与大信息量的检测,在短短的几年里,生物芯片技术已在生物学、医学、农业、环保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蛋白芯片技术因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同时检测多达几百甚至上千的目标蛋白或多肽。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检测中,如,个体化治疗、药物开发、疾病诊断等领域。当前蛋白组学已有应用于皮肤相关基础研究的报道,相对于传统的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蛋白芯片样品用量少、检测靶点多、灵敏度高、实用性强,采用该技术可以全面系统评价皮肤保湿调控通路的蛋白的变化,能够实时准确反映皮肤的状态。然而,利用蛋白芯片筛选皮肤保湿特异性分子标志用于皮肤干燥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及化妆品产品开发等研究中,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操作繁琐、检测指标单一、灵敏度低等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皮肤保湿检测的蛋白芯片、其制备方法、其应用及其检测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芯片能够特异性的检测皮肤的特点及变化,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标本用量小的优点,为原料筛选和个体化皮肤检测方面等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制备改善皮肤干燥和皮肤炎症的产品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蛋白芯片的制备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步骤简单,检测时间明显缩短,适宜广泛推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皮肤保湿检测的蛋白芯片,包括检测玻片和固定在所述检测玻片上的抗体,所述抗体包含针对以下靶点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Keratin 10、KRT1、SIRT1、FLG、LOR、INV、TRPV4、Occludin、Claudin1、DSG1、KLK5和PSMD14、AQP3、CD44、SPAM1、ELONL1、ADIPOQ、PPAR-γ、TLR-2、TNF-a、IFN-γ、IL-6、IL-1β和MCP-1中的至少一种。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抗体包含针对(Ⅰ)、(ⅠⅠ)、(ⅠⅠⅠ)、(Ⅳ)和(V)通路中靶点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Ⅰ)Keratin 10、KRT1、SIRT1、FLG、LOR和INV中的至少一种;
(ⅠⅠ)TRPV4、Occludin、Claudin 1、DSG1、KLK5和PSMD14中的至少一种;
(ⅠⅠⅠ)AQP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未经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12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